大陸都市青年追求「小確幸」 理想遇阻尋找存在感
看似平淡卻蘊含着喜悅之情的「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最早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由翻譯家林少華直譯而進入現代漢語。書中還提到,「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經由臺灣電視廣告短片的傳播,「小確幸」逐漸風靡到大陸,成爲越來越多都市青年的精神寄託。
在臺灣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一個長4分多鐘的小短片裡,總結了10個「小確幸」,即:意外小財,享用美食,家人團聚,睡到自然醒,朋友捎來問候關心,與好友出遊旅行,看好書、聽好音樂、看好電影,好久不見的朋友把酒言歡,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泡個熱水澡消除疲勞等。
這些生活中隨處可得的「小確幸」,深深打動了都市青年的心。在知名的社區豆瓣網上,以「小確幸」命名的社交小組已經有近4000名線民參與。25歲的重慶白領潘芳芳說:「工作得到肯定、工資得到提升、學識不斷升高,即使不是別人看來最好的,但只要適合自己、能夠取悅自己,就是我所認可的小確幸。」
在合肥一所高校攻讀研究生的26歲男孩張啓信認爲,現代人普遍壓力較大,也存在着較爲浮躁的「社會病」,人們期待更多容易掌控,並且能夠從中獲取溫暖力量的東西,「小確幸」恰恰給了大家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方向感,是殘酷競爭與現實生活裡的安慰劑。
儘管有着積極的一面,但也有不少關注年輕一代思想動向的學者對這股風潮提出了「保守的肯定」。
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羅峰分析說,在社會飛速發展、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包括年輕羣體在內的都市人普遍都有「無力感」逐漸增強的真切感受,而這也是「小確幸」在年輕羣體中風靡的主要原因。
他認爲,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社會現實語境中的很多「理想」遇到了阻礙,人們只能通過這些生活中的細節去尋求更加肯定而強烈的「存在感」。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大的抓不住,只能抓小的』。」羅峰擔憂地說,「所以,小確幸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擁有,但不應大爲提倡,如果大家把眼光都聚集在『小確幸』上,侷限於對個人感受的狹隘追求,可能會阻止個體對整個社會其他議題的關心,進而影響年輕人的進取心和鬥志。」(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