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臺灣年輕人應立志做中國的拿破崙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已經過去的2022年,對於廣大中國人來說是割裂的一年:中國國際地位的大幅提高,已經初具「超級大國」的樣態;而廣大國民卻未能感受到實際生活品質的大幅提升,甚至是中下層普遍感到不確定性與壓力增大,生活壓力與健康焦慮,呈現出了一種「大國」與「小民」的觀感割裂。特別是2022年底疫情防控措施的遽然放開,更是大幅增加了這種割裂感。

觀察來看,2020、2021、2022這三年,正是中國對美國快速彎道超車的「彎」。中美貿易戰中國雖「痛」卻未「傷」,反而是凝聚了意志、統一了認識。到2022年則正式顯現出了「超級大國」的某種樣態:俄烏戰爭獲利頗多、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已經對德、日汽車工業隱有「釜底抽薪」之勢、中東外交大突破、臺海新常態大幅擠壓了臺獨的生存空間等等。雖常常談及內循環,但筆者認爲那是一種基於最壞狀況的設想與儲備,接下來中國還要大幅進軍,向全世界進軍。如果以解放戰爭的進程來比方,那就是「大決戰」已經打完了,接下來就是 「南下」、「大進軍」。

雖然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但具有「國際性」。所以筆者開篇要先談及中國在世界中的局面。具體到兩岸局勢,筆者曾遊學臺灣,在臺期間略有田野調查之意,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談一談,試將臺灣人的心態做一大觀。在臺期間,我對臺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命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對臺灣人的歷史際遇抱有深刻同情,對四小龍時代臺灣人民的努力拚搏和成就由衷敬佩。簡而言之,筆者認爲,臺灣人的心態可由兩個意象簡略概括:一爲鄧雨賢的歌曲,一爲電音三太子。若本尼迪克特言日本人「菊與刀」者,臺灣人亦可概括爲「雨與電」:充滿市井煙火氣的人情與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絕情。

筆者妄言:臺灣人有一種大時代中的「棄子」心態。不論是漂過黑水溝,背井離鄉奔向瘴癘之地,還是「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詩),總有一種「母體不要我了」的悲情。繼之而起的便是自憐、自強與有所成的沾沾自喜。1985年羣星版歌曲《明天會更好》MV,人人神采飛揚,唱出了臺灣黃金時代的景象,冉冉上升的朝氣與自信,以及溫存和善良(可能是假象),聽來至今讓人動容。可惜現代的年輕人都一個個火氣十足,沒有了自信,只剩了藍綠癲狂和一地雞毛。柯市長所言不差「垃圾不分藍綠」。

鄧小平曾雲「傷痕文學」者,「哭哭啼啼沒有出息」。臺灣人的悲情我能體會,「獨」能獨得成否?中國地雖大,精華無非東南沿海魯、蘇、滬、浙、閩、粵等地,臺灣如長矛直抵腹心,如鯁在喉,臥榻之側豈能安睡?對於臺灣,中國一定要拿下的,這是現實中的心腹大患,是歷史分合大勢,是增強政權合法性的不二法門。歸根到底,中國因衰敗而分裂,也必將隨着復興強大而再度統一。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

對於臺灣,固然有曾爲「棄子」的種種感情,但若成爲中國崛起之路上的「絆腳石」甚至是「出頭鳥」,那就必然是另一個塔山: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若見邊陲之子毀家棄祖,抑或轉頭東顧「認賊作父」,豈不要興師伐之!從史無前例的2020年武漢封城到猝不及防2022年放開管控,都是大開大合的戰爭思維的具體體現,這種戰爭思維是值得引起臺灣人深思的。

從科西嘉小島上走出的拿破崙,將法國引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沒有拿破崙,法蘭西便不能稱之爲法蘭西。

我從一個愛臺灣的「外人」角度,真誠希望臺灣人特別是年輕人要有雄心壯志,重拾千百年來的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以堯舜禹以降、曾有秦漢唐之盛世的中國人之心,不要把目光侷限於島內,過「小確幸」的生活,以全中國爲舞臺,做像從科西嘉小島走出來拿破崙一樣,融入乃至主導中國走向更偉大的時代。

這是我真誠的希望,也是真誠的祝願。(李於虎/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