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一些好玩的課堂細節——我的七年在臺求學生活

輔仁文學院師生的幽默,很好地反映在了這塊提醒路人不要往荷花池亂丟雜物的指示牌上。(作者提供)

直到現在,哪怕已經畢業近五年,在我的夢境中常常會浮現自己在輔大歷史系聽着老師們上課,一邊望着窗外的大草坪,一邊若有所思回味課堂餘韻的情景。四年來,在輔仁大學文華樓二樓,我擁有着太多美好的課堂記憶。我一直相信,正是輔大歷史系學習的四年,型塑了我目前的個性、三觀與眼界。

輔大歷史系很多老師的課,無論是授課的知識,還是授課時展現出的達觀、幽默與恣肆,我至今仍然大有獲益。有關課堂的細節故事,光靠方寸之間的呈現,似乎還不夠,也不見得盡興。下文我將列舉一些有趣的課堂故事片斷,讓各位朋友管窺輔大歷史系不同老師風格各異的上課方式,從而也能理解爲何我至今仍然眷戀着輔大歷史系的求學時光。

上課不要穿拖鞋

和不少其他臺灣的高校一樣,輔仁大學對於課堂紀律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因此看起來較之大陸高校,臺灣有一部分大學生總會給人一些「散漫」的感覺:來繫上聽課時,甚至會腳穿拖鞋來上課。對於嚴肅的課堂而言,這樣難免顯得太輕狎。

因而,一些老師在課程大綱中會明確規定「上課不準穿拖鞋、短褲等服飾」。例如我的本科論文指導老師,同時也在繫上開設《魏晉南北朝史》、《中國歷史地理》等課程的陳識仁老師,就嚴格禁止學生穿拖鞋上課。

但是,在頒佈這個規定的時候,課堂氣氛又顯得非常好玩:陳老師說,如果不小心穿了拖鞋過來,還是有一個補救辦法,就是可以在腳腕上劃一條黑線,這樣就可以相當於涼鞋,也就不會被追究。除此之外,陳老師規定學期賦分比例也很尊重同學意見,第一節課就會向我們公佈初步方案,最後由學生投票決定如何賦分、考試等,氛圍相當民主。

是的,像陳老師那樣,不少輔大歷史系老師們都有着幽默的性格,這一點在老師們的Facebook上就更加明顯了。輔大歷史系的師生們經常會在臉書上就係上發生的一些故事,還有社會話題,互相留言打趣,開着善意的玩笑。老師在私底下完全沒有正襟危坐的架子,而是真正地和繫上的同學打成了一片。

但是在課堂上,這些老師又對學生的學業嚴格要求。再以陳識仁老師的課爲例子,他在大三時開設《史學方法》必修課程,一個班會有30人左右修習。陳老師會在課上耐心地爲我們講授如何寫作一篇符合規範的學術論文,包括確定選題、問題架構、傳授如何使用數據庫等資源、註釋格式規範等方面。爲了讓每位同學在大三下半學期交出合格的論文,陳老師會採取一對一輔導的方式,就每一位同學的論文進度進行跟蹤指導。其實,這樣的輔導對他個人而言,會相當勞累:一方面,修課同學的學習能力各異,因而文章的質量也會參差不齊,客觀上加大了針對性輔導的難度。另一方面,除了《史學方法》,陳老師還得完成其他課程的正常教學任務。所以,我在寫作論文時,也很體諒陳老師的辛苦,就儘量逼自己要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以不負老師的耐心指導。

陳老師給作者論文計劃大綱的批語。(作者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畢業之後,輔大歷史系的老師們依舊很關心我們這些已畢業學生的近況。就在前幾天,陳識仁、戴晉新等輔仁歷史系的老師們,專門私信我有關上海的情況,當我說我們家目前物資無虞,工作沒有受到太大幹擾時,老師們都感到欣慰。

「你不能隨便被代表」

在輔大歷史系,克思明老師的課長期以來都是人氣課,克老師也被輔大歷史系的師生們尊稱爲「克老」,深受輔大歷史系師生多年的喜愛、尊崇。

在每一節課上,克老能寫一手極爲漂亮的板書。克老在繫上主要開設《中共革命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課程,在上課之前,克老總會在大黑板上畫出中共發展史的一條大事件軸,在軸上標註時間、重要人物事件等,幫助上課同學理解中共發展史的時間與邏輯線索。在時間軸之外,克老也能夠就課堂講授的內容書寫滿滿一個大黑板的板書,且字跡漂亮工整。這一點給幾乎所有修過克老課程的同學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克老書寫板書。(作者提供)

克老在輔大歷史系至今保持着一項傲人的記錄,就是他在從教二十多年間,幾乎教過所有歷屆的同學。這是因爲,克老負責教授繫上的必修課《專業倫理》(近兩年則改爲《人生哲學》),貫穿於他的任職時光。雖然克老常自嘲說,《專業倫理》其實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史德」,然而實際上這門課包含的討論情境已經遠遠不止歷史學科領域,而是延展到日常生活和職場情景。除了會在課上播放一些情景影片,讓同學在課上討論有關知識產權、命令執行與接受等議題外,克老自身的妙語也足夠吸引人。

我至今記得克老最妙的一句話,是在有一次上《專業倫理》討論政治倫理時,克老說,臺灣的不少政治人物很喜歡說:「我代表了臺灣人民如何如何……」

克老當時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你們憑什麼代表我?」然後,轉而嚴肅地和我們說:「你們每個人的人生中,沒有誰能夠代表你的意志。即使是你的父母,也不行。你們不能隨便被代表。」

在畢業之後第一次回輔仁大學校園,我就毫不猶豫地來到文華樓200教室,把自己當作一位大三的學生(《專業倫理》是大三學生必修課),旁聽克老的課,果然沒有令我失望。克老將26個字母從A到Z以1到26的順序進行標號,將一些常見的英語單詞,例如money,knowledge等,按照字母標號相加,結果越大者,其對人生的意義往往也越大。克老備課之巧思,可見一斑。

作者離開臺北前與克老(右)的合影(2020.11.4)(作者提供)

在結束在臺北的學業前,我特意又回了一次輔仁大學,這一次我和克老一起留影合念。因爲,我不僅將克老視爲我的一位授課老師,更是一位能夠帶給我很多人生經驗和道理的慈祥長輩。

這門課,是要提高你們的taste

在輔大歷史系開設中國史學史等「硬課」(指內容較爲艱澀,一般同學修課興趣寡然)的戴晉新老師,在四年之中我修過他的三門課,一門必修(《中國通史》),兩門選修(《中國史學史》、《中國飲食文化史》)。其中,我對戴老師的《中國飲食文化史》至今印象極爲深刻,且頗感受用。

輔大歷史系老師上課一般不會指定專用的教材,通常會採用自編講義進行授課。講義通常分兩部分組成,一爲課程的講授內容,當然,由於篇幅的限制,這部分主要是以大綱形式呈現;另一部分就是授課教師爲課堂教學配套的參考書單。在大學上課,老師不太可能只在90分鐘時間內將課程內容完全上完,因此就很需要同學根據書單自行閱讀,加大閱讀量以增長見識,同時有效地訓練了自己閱讀文獻的能力。

戴老師就是一位編課堂講義的高手。在每堂課前,老師都會準備1-2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論文或專着片斷,供同學閱讀參考。而在具體的課堂講授部分,則會將課堂指定的閱讀資料,與事前準備的課程大綱共同串聯起來,共同勾勒某一時代飲食文化的現象與特徵。

《中國飲食文化史》這門課本身也很精彩,戴老師似乎真有「說得一口好菜」的本事。周代八珍,夜雨春韭,紅樓茄鯗,這些美饌在戴老師的講述中好像真能呈現在修課同學的面前一般。當然,我修習這堂課最大的收穫,倒並不見得是掌握中國曆代飲食文化的知識與發展特徵,而是通過學習,逐漸內化成了自己欣賞各類食物的品味。猶記得戴老師在這門課的第一節課堂概述中,就強調這門課最重要的旨趣,就是希望培養同學們提高自己飲食的taste。這一點其實在這門課的考題中就有所反映:有一次學期考試,考題是「請針對學校附近的餐館,針對菜品、裝修等進行評價」,戴老師通過這樣的考題,實則鼓勵同學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做一個細心的觀察者,真正地「學以致用」。

在修習這門課的影響下,我對於挖掘身邊的美食資源便十分上心。戴老師課堂上給我們的書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臺灣美食作家的筆記,我就會按圖索驥,到點打卡。同時,戴老師也很熱心,經常會向我推薦一些臺北有意思的老餐館,比如圖片上的峨眉餐館,是戴老師學生時代就開出的店,到現在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主打的菜色是經過口味調整的「臺式川菜」,有豆瓣魚、鹹蛋苦瓜等等。我自己也十分喜愛這家店,多次拜訪。四年間,不知不覺地,通過不斷的走訪、品評,我已經成爲了同學圈子中知名的「美食博主」,甚至比不少本地同學更瞭解臺北的有趣餐廳。唯一讓我不悅的,就是我的體重從2013年剛來臺北時的80公斤,一路漲至2020年離開臺北時的95公斤。

「老頑童」

在民國政治史學界,輔大歷史系的資深教授林桶法老師可謂馳名兩岸。他的《1949大撤退》在兩岸一版再版,在學界內外頗受好評。

但是,看上去嚴肅的林老師,實際上真可謂一位「老頑童」,輔大歷史系無論是上了年紀的老師,還是我們這些小同學,都喜歡將林老師暱稱「法哥」。

法哥平時酷愛打籃球,因此每到週三下午,輔大的體育館中美堂,總會見到法哥在籃球場上運動的身影。他的活力在課堂上也多有表現,雖然坦白地說,法哥的臺灣南部腔國語對於我而言,聽起來實在有些吃力,不過我依舊喜歡他課上的諸多妙語。法哥很喜歡在課上列舉一些漫畫,用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給同學傳遞治史理念。其中有一幅漫畫甚爲有趣,就是一臺攝影機對準前後追逐的兩人,呈現的事實與攝影機內所呈現的「真相」大相逕庭。法哥用這樣一幅有趣的漫畫,提醒同學在使用史料時一定要注意出處以及其可能給事實帶來的扭曲。

法哥在輔大歷史系主要開設《檔案與口述歷史》以及《近代中國社會專題》等課程,他的教學風格非常注重同學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每個小組的分組報告中,法哥會分派不同的任務,比如會要求一些小組採訪臺灣宮廟中的乩童,又或者是記錄家中長輩的生活等等。那時我和其他同組同學就被分到「探訪臺灣一條老街」的課堂任務,於是在一個天氣不錯的週末,就和同組的同學逛老街,一邊吃喝,一邊找老街中重要的建築打卡,找宮廟中的碑銘進行簡單記錄。最後,在歡快的氣氛中,我們也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實地考察,一如法哥活潑的教學風格。

在輔大歷史系,我上過的各類課程大約有三十門之多,這些課程也遠不足涵蓋其他老師的課程與其他學科領域。但是,我想借這些故事的分享,讓各位讀者明白輔大歷史系是一個非常有愛的團體,也是一個有實力的教學團隊。正是老師們的「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讓我能在臺北無論是學識還是爲人,都能有顯著的成長與進步。所以,也借這篇小文,對輔大歷史系的各位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與敬意!

(《我的七年在臺求學生活》之六)

(陸軼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