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圍牆!太平輪遇難69年「紀念碑見天日」 鄭麗君與家屬獻花
▲鄭麗君部長表示,將軍營圍牆打開,太平輪家屬得以自由進出紀念碑憑弔,「思念不需要申請」。(圖/取自文化部官網,下同)
今天是太平輪海難69週年,文化部長鄭麗君參加追思紀念活動,暨訪視基隆市政府「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劃」,以瞭解計劃內容及推動情形。
鄭麗君上午出席太平輪海難69週年追思紀念活動表示,,家屬未來追思時可以默默向罹難親屬訴說,「當我想念您的時候,不用再申請了,可以隨時來陪您,跟您說說話」,這是家屬多年來的心願,紀念公園落成的這一刻終於做到了。她說,文化部希望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強化文化空間治理,讓世代傳承的文化資產,可以回到當代人的生活之中,進而創造未來的永續發展。
基隆市政府以基隆四百年來多層次的發展歷程爲核心,啓動專屬於基隆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劃(The Taganan Story)」,梳理多元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歷史軌跡,再現基隆場所精神。基隆自1626年西班牙修築聖薩爾瓦多城開啓與世界史連結開始,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驅逐來犯英軍獲得東亞史海戰上的重要勝利、1884年清法戰爭法國久攻臺灣不下的勝利以及清領、日治到民國的築港工程,並形成繁華的臺灣的第一大港口都市等,累積了豐富且多層次歷史文化。
基隆在一次次佔領、驅逐的歷史中,廣納戰爭防衛、航海運輸、多元族羣等不同面向,這些歷史文化並不只呈現在空間上,也融入了在地生活,形成獨特的基隆歷史場景與文化場域。太平輪遇難事件爲基隆重大事件,1949年1月27日小年夜,太平輪於上海行駛往基隆途中失事沉沒於舟山羣島海域附近;1951年在基隆港東岸碼頭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由於劃入軍方營區圍牆內,家屬只能年年在悼念時向軍方申請,造成遺族家屬長期的困擾。
「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圍牆退縮與綠美化」納入再造歷史現場計劃後,經與國防部等單位協調,2018年1月將原本的軍營圍牆打開,太平輪紀念碑作爲場所精神之開放空間,讓太平輪家屬後代得自由進出紀念碑憑弔,經過綠美化工程後,更爲彰顯1949年大時代悲歡離合下的太平輪歷史故事。
軍營圍牆打開後,人行步道增寬可提供友善人行開放環境,而紀念公園的地坪鋪面分割線角度暗示基隆太平輪紀念碑與事故地點舟山羣島的軸線方向,並以島狀草坡代表臺灣與舟山羣島,公園內種植象徵上海常見的梧桐、銀杏,以及代表臺灣的楓香、樟樹、青楓、山櫻。紀念碑前鋪設珊瑚砂碎石廣場及小徑,系輪船航行於海洋與陸地的隱喻,同時也利用濱海植物如草海桐、馬鞍藤等塑造沙灘意象,利用這些意象設計,敘述與紀念這一個歷史故事,同時考管理維護以珊瑚砂碎石爲鋪面,並於下方埋設透水導管,以解決長期下雨積水問題。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劃」範圍包含基隆東岸、西岸與和平島地區,在東岸沙灣地區,將持續整合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太平輪事件紀念園區、大沙灣石圍遺構、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重要歷史場景,整合大沙灣古蹟羣歷史敘事空間,彰顯基隆多重歷史文化價值及族羣融合的大航海氣度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