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科和術科分界 邱曉詩老師引導學生親近藝術

新竹縣竹北市十興國小老師邱曉詩與學生合影,手上拿的是她的自畫像。(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在我20多年的藝術教育工作,從來沒有碰過一個在我的教室不畫圖的孩子。」新竹縣竹北市十興國小老師邱曉詩,透過跨領域融合設計的課程,打破學科、術科的分界,引導學生親近藝術,並讓美育融入他們的生活,她最近被教育部選爲教育家人物典範。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系的邱曉詩老師任教已23年,她小時候喜歡畫圖和看書的邱曉詩,總是想要把看到的文字變成圖畫,於是,爸爸就把家裡頂樓牆壁塗成白色,讓她在牆上可以盡情的塗鴉,媽媽也從學校帶回很多回收的考卷紙,讓她恣意揮灑。

邱曉詩直到高二爲了考大學美術系,才正式進入到專業學習的階段。她表示,她一開始畫畫只是找樂子,當父母願意給獨立時間和材料時,畫畫對她而言變成是很有趣的事,也從中獲得讚賞。

怎麼鼓勵學生們親近美術、愛上美術?讓美學融入生活?邱曉詩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習成就高的孩子,透過適當引導較容易放鬆地向藝術情境趨近,但越弱勢或興趣缺缺的孩子,更需要透過藝術去鼓舞他們。

邱曉詩鼓勵學生們,希望他們在這一個不會被打叉、扣分標記的藝術歷程學習裡表現自己,透過藝術觀察自己和身邊的環境,提高生活敏感度,這樣對學習和生活纔會有幫助。

「我不太針對學生的技巧去評分,也不覺得畫得漂亮就是好,更不會要求學生一課堂就要完成一個作品並評分。」邱曉詩說,在她的課堂中,她會清楚讓孩子們知道每一個步驟及目標。對於那些比較不會畫圖、害怕畫圖的同學們,我告訴他們,有完工就有一定的分數,不需要擔心畫醜或畫錯。

邱曉詩認爲,美術教育無法一蹴即成,所以她會非常有耐心且隨時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且適時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她認爲,藝術的本質是很純粹和「感性」的,透過課程用「理性」的方式將感性表現出來就是藝術教育的目標,也就是美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