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休閒時光 自煮生活與北鳥自然美學
自煮生活用心佈置每堂課的場景,來這裡不僅學做菜,還能培養品嚐生活滋味的能力。 (圖/林格立提供)
小時候一張紙、幾支筆就能消磨時光,畫下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長大後,不停追逐更多,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我們忘記停下來,好好吃頓飯,欣賞花草裡的微小偉大,不再爲了時間焦慮。品嚐生活的味道,其實很簡單。
走進臺北濱江市場附近的「自煮生活」工作室,慵懶輕鬆的音樂流瀉,在門口迎接的是創辦人之一的吳卉婷,沒有初次見面的陌生,反倒像是好久不見的朋友,親切地招呼。樓中樓的設計,雖然只有幾階,卻讓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等在前方的,是一張裝飾別緻的大餐桌,以及明亮寬敞的開放式廚房空間。
柒點半開飯囉!
晚間七點,大夥陸續就座,另一位創辦人張育瑋,爲大家倒了酒,讓賓客邊喝邊聽着當天的課程介紹。不論是結伴參加,或是獨自前來,無須刻意寒暄,彼此點頭微笑,在微醺的氛圍裡體驗做菜的樂趣。
不同於坊間廚藝教室多是老師示範、學生觀摩,少有動手的機會;也不像烹飪證照班從食材的洗、切、煮等一步步自己來。自煮生活的「柒點半開飯」活動,是專爲上班族設計的課程,體貼大家工作後的疲憊,團隊會處理食材的前置作業,並特意簡化烹調過程,讓大家有動手做的參與感,又不需事必躬親。以印度咖哩課程爲例,菜單裡有水果鹹優格、印度烤餅、蔬食咖哩、印度爐烤雞。張育瑋帶着學員從炒香料開始熬煮咖哩,他一邊介紹每款香料的特色,並讓大家品嚐香料的原味,再由學員輪流將香料加至鍋中拌炒;後續熬煮食材則交由夥伴接手處理,張育瑋則帶着大家制作烤雞醃料,繼續烹調其他菜餚。
沒有老師對學生講課的拘謹,自煮生活的烹調課程比較像是與好朋友一起做菜般放鬆。張育瑋和吳卉婷會一邊做菜一邊分享食材的故事。食材的種類、風土、營養、挑選技巧等,也會分享他們覺得美味的烹調方式,或是食材搭配上的新發現,像是烏魚子搭配砂糖橘意外好吃,擴大民衆對食材的想像。
喜歡前往產地尋找好食材的他們,除了把食材用在課程中,也樂於跟學員分享小農的故事,張育瑋表示:「透過在這個場域的活動,可以把產地的故事帶給客人,這些其實就是挑選食材的關鍵資訊,例如慣行農法的紅豆與友善農法的紅豆在味道上的差異、對生態的影響等。」當顧客理解這些,未來在採買時就會選用友善環境的農產。
學員們發揮創意捏出獨一無二的雞母狗,過程既紓壓又有趣。(圖/林格立提供)
做菜是種療愈
在2016年創立自煮生活前,吳卉婷和張育瑋曾是天天加班的上班族,三餐都是外食草草打發,下了班能量都已耗盡,只想用購物和玩樂來追求心理的平衡。希望有好的生活品質,也喜歡與好友一起做菜的熱鬧,成了兩人創業的契機。因爲明白上班族在生活上的疲憊,所以有了柒點半開飯的想法,張育瑋表示:「希望大家下了班來這邊,享受料理療愈的過程,又可以吃得比較好。」
自煮生活的經營,從共享廚房空間開始發想,但吳卉婷覺得單純提供空間少了溫度,於是兩人嘗試把自己的料理、故事也一同納入。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爲自煮生活與坊間料理教室的差異化,也是冷漠城市中的一股暖流。吳卉婷分享,曾有位客人蔘與活動時,從頭到尾臭着一張臉,找他搭話也只得到冷淡迴應,雖然兩人心裡頭有些震驚,但也很有默契地尊重客人當天的身心狀態,不多做勉強,如常地邊做菜邊分享料理上的發現。隨着課程的進行,當天恰好有許多切剁的操作,吳卉婷觀察到客人的表情逐漸放鬆柔和;課程結束後,那位客人主動表示自己當天在工作上十分不順心,但沒想到那份鬱悶居然在課程中得到釋放。
圖鑑式繪畫講究細節,葉脈、花序、花蕊……一筆筆勾勒在紙上,美麗的作品背後,是磨練心性的考驗。(圖/林格立提供)
有意識的生活家
經過了幾年的摸索,張育瑋與吳卉婷累積了足夠的料理經驗,也找來具美術專長的曾宜德加入,讓團隊陣容更加完整,自煮生活逐漸成爲講求風味、五感、生活美學的品牌。除了柒點半開飯,自去年起,搭配節氣推出的「海島隱食」系列,試圖探索更深入的臺灣飲食文化。例如,澎湖特有的貝殼糉曾是清明掃墓的必備供品,原料取自澎湖潮間帶特有的大蛤,將大蛤挖開後填入糯米,以棉線綁好再蒸熟,米飯裡充滿海味,又被稱作「大蛤包飯」。吳卉婷解釋,「貝殼有盤纏的象徵,澎湖人會在掃墓時做好帶去,掰開貝殼當湯匙用,吃完就留在祖墳上,被陽光照射的貝殼金光閃閃,象徵後代興旺。」
隨着時代變遷,會做貝殼糉的人越來越少,身爲澎湖人的吳卉婷,回家鄉學習作法,再研究成適合當代家庭應用的食譜。而擅長視覺美學的曾宜德,則融入日本彩繪貝殼的文化,讓大家在貝殼上作畫,並以木盒收藏。「希望透過海島隱食活動讓這些乘載歷史的飲食文化,成爲某些人的記憶。」張育瑋說。
不論是開課程,或是網路上分享影音食譜,都是自煮生活將他們在飲食文化上的探索,化作親切的語彙向外界分享。在每一次活動中,紙本食譜是參考,透過料理過程中的五感體驗,他們想讓客人知道,料理並不需要精準,太鹹可以加水、加糖,太淡就加鹽,做菜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張開五感,品嚐食物的味道,即使外食,學習用味蕾辨別食材好壞,也足以是自煮生活的一種實踐。
巫佩璇引導人們仔細觀察植物,在一花一葉的伸展中,感受生命的綻放與偉大。(圖/林格立提供)
享受自然裡的慢時光
除了好好吃飯,享受寧靜,是忙碌的現代人需要的,也是成爲大人後才能懂的珍貴時光。而生命的美好,或許就藏在一花一草裡。
隱身在新店山區民宅裡的「北鳥──大人的自然美學時光」工作室,是一間專爲大人教授植物繪圖的空間。木質調的設計,空間里布置着植栽、昆蟲與鳥類標本,大片落地窗外的小花園,以及不時傳來的鳥鳴,讓空間顯得格外清幽。工作室的創辦人是人稱「北鳥老師」的巫佩璇,總是笑盈盈的她,說話慢慢的,聲音裡有種令人安定的力量。
課程採小班教學,一堂最多容納六人,巫佩璇在每張桌上準備了水溶性色鉛筆、鉛筆、水彩筆、尺、鑷子、放大鏡等工具,還有一人一個盆栽,是每位學員當天要一起畫畫的好夥伴。巫佩璇會先介紹植物的原生地、生長特性、在日常生活的運用,帶着大家回憶這種植物其實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相連。
接着她會引導大家觀察植株上的每個細節:莖上長葉子的地方是「節」,每種植物節上的葉片數量不太一樣;葉子的形狀、葉序、花的生長順序、萼片、苞片、授粉機制等,「讓大家明白每種結構之間的關係,畫下來才更有意義。」巫佩璇說。雖然要涵納的知識很多,但巫佩璇以一貫的慢節奏,帶着學員從主幹畫起,她先示範,接着讓大家動筆,一次示範一些,等大家畫好才往下教。在她一步步的教學引導下,就算是繪畫新手也能畫出一幅美麗的圖鑑式植物繪。
日子紛擾更要照料自己,用心安排休閒時光,享受歲月靜好,爲身體和心靈注入能量。(圖/林格立提供)
讓愛植物的種籽在心中萌芽
不同於坊間寫意式的繪畫,圖鑑式繪圖強調正確性,必須對植物構造有深入的認識,畫起來需要較多時間。北鳥工作室裡的植物繪圖,一堂動輒六、七小時,巫佩璇笑說這裡像是避難所,很多學員都是有小孩的父母。來到這邊可以放下生活雜事,把一整天的時光留給自己與自然共處。巫佩璇以自己爲例,熱愛植物的她,會想把植物的肌理摸個透徹,想了解它的生長、一生如何循環等細節。於是她用同樣的方式引導學員,讓大家在課堂上透過撫觸、搓揉氣味、仔細探究,開啓了觀察植物的另一種方式。多數人看待植物僅止於用途與美觀,巫佩璇認爲,「很多人不知道可以這樣細部的觀察植物,當引導更多時,人們就更會去愛它。」
對巫佩璇而言,讓學員將課程裡畫的盆栽帶回去照顧,纔是她課程的重頭戲。「看到植物的整個生長,什麼時候開花、結果、凋謝;如果缺水,澆水了它又慢慢伸展起來,照顧的過程是很有互動性的。」巫佩璇欣喜地說。當人們發現了花草看似渺小卻有如此大的學問,願意以對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不說話的生命,或許就能體會她在植物身上學到的精神。「植物不會用喧譁來爭取目光,但它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顏色、香氣,姿態、觸覺等,讓大家知道它的存在;人也是一樣,世上有太多的標準要我們去達到,但那是世俗的標準,我們不一定要用那種標準讓別人注意,你可以有獨特的,在世上存在的方式。接受自己,自在地活在這個宇宙裡。」巫佩璇緩緩地說。
就像曾經是公立小學正式教師的巫佩璇,在生了場大病後,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爲無法在最愛的美勞領域有所發揮,於是毅然辭去別人羨慕的穩定工作,重新開始。結合她最愛的自然與繪畫成立工作室,開啓了人們與自然的美學時光,也在生命的巨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 陳羣芳
(本文摘自《臺灣光華2021.04》)
《臺灣光華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