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舊居全新亮相 大量珍貴史料傳遞愛國與科學等
“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羣”正式落成。 成釗 攝
中新網上海7月3日電(記者 陳靜)玖園是復旦大學第九宿舍的雅稱。《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陳望道、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中華人民共和國遺傳科學的主要奠基人談家楨等都曾在這裡居住。
蘇步青舊居、談家楨(陳建功)舊居修繕一新,3日全新亮相,與《共產黨宣言》展示館交相輝映。至此,“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羣”正式落成,將信仰、愛國、科學融爲一體。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指出,蘇步青、談家楨、陳建功是三位品德高尚、才學卓著的大先生,在中國的科學史、教育史和復旦校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兩棟舊居外觀簡潔樸素。 成釗 攝
焦揚表示,校方將完善體制機制,完善“硬載體”,打造玖園公共空間,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完善場館規劃、運行、管理和維護機制,提升“軟實力”。
杉樹掩映之間,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後方矗立的兩座小樓,樸素簡潔。據悉,1956年9月,經報請上海市委同意,由中央特批的兩棟教授別墅開始動工興建。這兩幢教授住宅建築空間形制相同,建築採用紅色平瓦坡式屋頂,黃色水泥拉毛外牆,木質門窗整齊有序地開設在房屋四面,房屋的前面設一座“人”字形坡式門洞。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入住了61號教授別墅,直到病逝前。據介紹,一樓六十多平方米的大間,蘇步青一半用作會客廳,一半作爲書房。隨着圖書資料的不斷擴充,書櫥年年增加。幾年時間,書房已堆砌得像一座城牆,蘇步青便形象地稱之爲“書城”。
蘇步青在居所周圍的空地開闢了一個小花圃。他還在牆邊栽種了一顆藤蘿,幾年後,長長的藤蘿就遮蓋了半面外牆。他風趣地將自己的住所稱之爲“蘿屋”,自稱“蘿屋疇人”。
陳建功是第一位在日本取得理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他謝絕導師挽留其在日本工作的美意,毅然回國,教授數學。他撰寫了《三角級數論》,對三角函數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並與蘇步青共同開創國內外廣泛稱道的“陳蘇學派”。65號別墅曾是陳建功的居所。
65號樓的第二位入住者,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1940年代,他研究發現瓢蟲色斑異變的嵌鑲顯性現象,並在1946年發表相關論文,這些成果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被認爲是對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談家楨在復旦大學率先建立了遺傳學專業,創建了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生命科學學院。他學術成就爲奠定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提供了重要論據。
據悉,近年來,復旦大學啓動實施、分步推進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羣修繕,着力打造新的文化地標。2018年完成一期工程,陳望道舊居被闢建爲《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去年下半年,學校啓動二期工程,對蘇步青舊居、談家楨(陳建功)舊居進行修繕。
施工方負責人之一葛虓介紹,爲最大程度還原舊居原貌,團隊精心挑選傳統材料,配以傳統工藝深度加工。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儘管兩座舊居未見明顯結構性損壞,但因年久失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牆皮脫落、砂漿酥化、局部牆體承載力不足等問題。本次修繕還對建築進行部分更新利用和整體機能提升,包括增設避潮層、安裝空調系統、提升機電系統等。
兩座舊居由校檔案館歷時8個月策劃設計布展,在多方支持下,收集到大量珍貴史料和展品。展品多爲首次展出,配以豐富多樣的聲光燈效、生動直觀的多媒體形式,多維度展現大師追求真理、克難攻堅、科學報國、淡泊名利的精神與風範。
蘇步青後人先後捐贈了蘇老手稿、院士銘牌等47件,以及蘇步青星銅匾、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等5件。
今天的儀式上,大師家屬又將一批珍貴的實物檔案捐贈給學校。蘇步青後人捐贈了蘇老寫給女兒的237封家書;談家楨後人捐贈了談老使用過的書籍、衣物等,見證了談老多次赴美,爲學校籌措科研經費,動員青年學者學成回國的場景。
陳建功家屬捐贈了陳先生使用過的文具、書籍等,其中兩個書櫥陪伴着陳先生從復旦到杭州,如今,這兩個書櫥重又回到當初的小樓。
當日,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金海燕爲實物檔案捐贈人蘇步青外孫冉曉華、談家楨長孫談向東、陳建功之子陳翰晉頒發捐贈證書。
記者看到,蘇步青舊居展陳以“數壇宗師愛國敬業”爲主題,以蘇步青的生命歷程爲線索展現了蘇步青從一名鄉間放牛娃成長爲一名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的102年精彩人生。
談家楨(陳建功)舊居展陳以“堅持真理科學報國”爲主題,採用主題展陳爲主線、時間先後爲輔線的形式展陳,舊居設置互動科普展廳,通過DNA雙螺旋模型以及問答式互動屏幕,讓觀衆直觀感受基因技術如何造福人類等。
據悉,三顆小行星曾以玖園中居住過的三位大師——蘇步青、談家楨、谷超豪命名,復旦星空展廳用L型大屏視頻配合燈光、聲效,凸顯“仰望星空致敬大師”的主題。
陳建功展廳位於談家楨(陳建功)舊居二樓東側,主要以圖文版和電子屏結合的展陳形式介紹陳建功生平事蹟。實物展品包括書櫥、老式電風扇、書籍、證書、課程表、試題等。展廳南側陽臺還原了大師在此處居住的部分生活場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