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重現「清水武鹿社區」珍貴的歷史與在地故事

靜宜推動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USR)」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深入清水武鹿社區蹲點與踏查。(靜宜大學提供/陳世宗臺中傳真)

師生團隊協助記錄歷史脈絡,發掘總舖師、民俗信仰農業領域職人故事。(靜宜大學提供/陳世宗臺中傳真)

一道道沒留下文字辦桌菜,代代相傳;民衆能享受味覺視覺饗宴!(靜宜大學提供/陳世宗臺中傳真)

「辦桌菜」不僅是武鹿重要的餐飲文化,更以精湛廚藝過人記憶傳承好味道,讓鄉親品嚐美味佳餚。(靜宜大學提供/陳世宗臺中傳真)

每個社區都醞藏有珍貴記憶及臥虎藏龍的故事!靜宜推動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USR)」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師生團隊發揮所學專長,深入臺中清水武鹿社區蹲點與踏查,協助記錄歷史脈絡,發掘總舖師、民俗信仰及農業等領域職人故事。

校方還在古厝三合院中,透過《回憶鷺》盛宴,重現居民記憶的幸福家鄉味,成功翻轉海線社區新活力;並傳承珍貴的文化,同時喚起對職業與技術的尊重!

靜宜校長唐傳義指出,因應高齡社會,靜宜USR「建構幸福銀髮生態圈」計劃,3年來在海線社區蹲點,對焦社區議題與需要,並凝聚共識,扮演平臺角色,將公部門及學校師生等資源導入社區,提出解決方案,播下種子,爲社區注入新能量!

教務長鄭志文說,大學的課程正在翻轉,校方提供學生跨域與多元的選課制度,讓學生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對社區與社會有更多貢獻。期待師生髮揮專長,透過創意的活動,爲社區永續發展而努力。

學生進入社區帶出各領域職人的堅持與專業!靜宜USR計劃主持人林家禎說,參與師生團隊在地踏查,瞭解文化與保存,專訪被尊稱共餐大廚的陳芙蓉阿嬤、善用在地食材創造「鷺鷥返巢」的陳王靜阿嬤、白韭菜達人楊瑞升,還有熟悉宮廟民俗的陳昭志與卓清彬。透過精采與動人的故事,勾起資深居民回憶,也讓年輕一代瞭解文化典故,凝聚更多認同,珍貴的文化資產能再保存、活化與利用

總舖師職人陳王靜阿嬤的「辦桌菜」,不僅是武鹿重要的餐飲文化,她更以精湛廚藝及過人的記憶傳承好味道,讓一道道沒留下文字的辦桌菜,代代相傳。她更利用精緻刀工,增添特色雕花,藝術融入美食中,民衆能享受味覺與視覺的饗宴!

祖傳父、父傳子!」從祖父輩就與鄉里廟宇結緣,牽起民俗職人陳昭志對民俗文化的認同!他童年看着父親在宮廟裡擔任法師爲社區居民服務,讓他了解宗教信仰可安定人心與服務鄉里的核心價值;陳昭志目前擔任太極拳氣功指導員,也是武鹿社區的「易經師」,他以不同形式奉獻己力,傳承父執輩回饋鄉里、服務地方的精神。

擁有豐富掌廚經驗與習俗知識的總舖師職人陳芙蓉阿嬤,堅持古早味的桌菜作法,從客戶委託開始,就能快速有條理的串起在地蔬果雞鴨海鮮棚架及桌椅雜貨等各供應鏈,她對細節的堅持,讓大家能品嚐到最懷念的辦桌菜,也讓好滋味代代傳承!

民俗職人卓清彬民國84年擔任武鹿裡開化宮總幹事,他當時統籌「鄭成功聯誼會」相關活動,原本擔心一個人負責做醮跟法會無法負荷,但一步步規劃與設定目標,並尋求資源與協助,冥冥之中有股力量,也指引他順利進行與安排。

兩顆心成就綠色黃金!韭菜職人楊瑞升繼承武鹿的重要物產「韭菜」,也展現自己對農業的熱情。他說,田裡的一把把鵝黃色「白韭菜」,對其他人只是一道風味料理,對他而言卻是「黃金價值」。

靜宜「創新與創業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曾泰源說,參與過程中,對海線社區的高齡與少子化感同身受,期待發揮專長帶動社區創意與在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