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謊言、吹哨者 企業的共謀

性、謊言、吹哨者 企業共謀。(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紐約時報記者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記錄,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溫斯頓(Harvey Weinstein)、美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

剖析性騷擾何以被容忍,對#MeToo運動最切身的觀察,最尖銳的提問:

歷史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爲什麼哈維溫斯坦的性侵行爲得以在數十年內累積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可以數十年如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哈維•溫斯坦難道只是個案

「過了二十年,爲什麼大家還不說出來?」

是哪些模式、法律、企業組織文化,以及社會中的慣習,讓你我成爲助長性不當行爲的最大幫兇?

#MeToo運動走得太遠,還是遠遠不夠

溫斯坦事件後,女性受到性騷/性侵經驗真的就受到重視與平反了嗎?無端指控與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當舊的權力模式被打破,性不當行爲被指認出來,與性相關的新共識與合理制度會出現嗎?

精彩書摘

這個代表團裡另外兩個成員的出現,就令人費解。梅根與蘿貝塔.卡普蘭(Roberta Kaplan)握手,她是成功贏得「美國訴溫莎案」(United States V. Windsor)的訴訟代理人,這宗指標性最高院案件爲聯邦同性婚姻鋪了路。再來,梅根認出一位高大、引人注目的中年女子,留着一頭黑髮,面孔似曾相似。她是卡倫杜飛(Karen Duffy),也就是「杜芙」(Duff),一位年輕時擔任過MTV電臺的主持人。在這宗她們必然一無所知的事件中,她們爲什麼選擇站在溫斯坦身邊?

寇貝特想把期望設定清楚:這場會議要緊緊專注於amfAR交易案上。

然而,很清楚地,溫斯坦企圖製造一套自己的說法。關於他對令人心痛愛滋感染之覺醒、他廣泛的慈善贈予,以及他對其他人所受之苦的關心。現在坐在會議室旁邊的訪客,都扮演支持他的角色。

起初,溫斯坦的口氣是友善的,即使帶着高人一等的姿態。他開始一堂輔導課,講述慈善募款的真實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他解釋說,如果記者們挖得深入一點,他們會看到像與amfAR這宗有創意的交易案,其實是極爲常見的。每個人都這麼做。他說,如果你想要在世界上過得好,你經營慈善工作就要像經營事業一樣,他在拍賣會上協助募得的其他款項,確實都給了amfAR。

「而且是合法的勾當,」他說,臉上綻開了一抹微笑說:「我們的想法是讓人們得到幫助。」

現在該是時候討論他做了多少事協助打擊愛滋感染了。他回憶說,他第一次看見這種疾病近距離肆虐,是幾十年前當百老匯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的名導演麥可.班內特(Michael Bernnet)開始生病時。

「有一天,我接到一個人打來電話,說班內特得了肺炎。然後我……」溫斯坦停頓了一下,彷彿要穩住自己。「好的,沒問題。我會讓它過去的,」他說。

很快地,溫斯坦讀了一篇真正的草稿,是今天無法與會的一位前amfAR副主席寫的聲明。溫斯坦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描述了他的同情與慷慨:

「溫斯坦前來問:『你需要幫忙嗎?』」溫斯坦朗讀着:「我們需要,然後他真的接手了拍賣的事,拜託了很多人。」

他看起來哽咽,努力要念出這些字。

「我不是在演,」這位製片說。

他又重新開始,又停下來,彷彿要剋制他的情緒,然後把這張草稿推過桌子給杜飛,請她念剩下的部分。她的眼中泛淚,說溫斯坦在她被診斷出罹患一種罕見疾病時,幫助她救回一命。她說,現在「代表此刻無法說話的人」很重要,指那些從溫斯坦的慷慨中直接獲益的愛滋感染者

梅根讓他們說完,然後問了更多的問題。難道在一場慈善拍賣會上出價買東西的人,不該知道他們的錢到哪裡去了嗎?善款最後流到溫斯坦和其他《尋找夢幻島》投資人那裡,是恰當的嗎?

隨着每一回合的角力,溫斯坦明顯變得愈來愈不耐煩。

(本文摘自《性、謊言、吹哨者》/麥田)

【作者簡介】

茱蒂•坎特(Jodi Kantor)與梅根•圖伊(Megan Twohey)是《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她們歷年來對女性、兒童與工作場所的報導,已經改變了部分美國法律,並且點出文化中既存的問題。二○一七年,她們揭發哈維•溫斯坦數十年來被指控的性侵惡行,引發全球對性騷擾的究責行動。

坎特與圖伊因爲揭發哈維•溫斯坦的故事,共同贏得多項榮譽,包括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她們與家人住在布魯克林

歡迎追蹤兩位作者的Twitter帳號: @jodikantor/@mega2e

譯者簡介】

淑峰

花蓮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爲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大吉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超馬跑者的崛起》、 《生來已逝的愛德華高慄》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等書。認爲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生活與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性、謊言、吹哨者》/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