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期待怎樣的社團生活

“大學社團可能是最後一個可以實現我對戲劇熱愛的地方,畢業後大概很難有體驗的機會了。”今年3月,南開大學的康曦月作爲翔宇劇社成員,參與重排了經典劇目《趙氏孤兒》,展演結束後,她收到一份來自觀衆的劇評,“作者用長文表達了對劇目的理解與困惑,那一刻我明白了高校戲劇社團存在的意義,儘管我們的劇目呈現並非十全十美,但我們共同探討、互相理解,詮釋着彼此對戲劇的熱愛”。

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大一新生郭昊楠,懷揣着對籃球的熱情,剛入學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籃球社,“高中時我就常常與朋友們打籃球,但沒有正式參加過訓練和比賽,步入大學後通過新生羣得知籃球社信息,立馬就和社團的負責人取得了聯繫,還爲面試做了不少練習”。

當下,高校學生社團種類多樣,通常分爲思想政治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化體育類、志願公益類、自律互助類等,爲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大學生髮起問卷調查,共收到來自全國80餘所高校的有效問卷4230份。調查顯示,73.9%的受訪者目前在學校裡參與了不少於3個學生社團。

社團種類繁多 選社團看興趣也重體驗

來自陝西理工大學的高健栩,一直積極活躍在人居環境科研學社和國旗護衛隊兩個社團中,“學校每年招新的‘百團大戰’都格外盛大,當時就被操場上‘國護隊’身着禮服的表演‘圈粉’了,回到教室又在學兄學姐的宣講中被科研社牢牢抓住眼球,這兩個社團完全滿足了我在大學生活裡‘搞科研’‘走方陣’的幻想”。高健栩表示,自己在科研學社中找到了學術創新的空間,在國旗護衛隊則體驗到了團隊協作和紀律的嚴謹。

李孟熹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在“百團大戰”的宣講中第一次接觸到三農學社,“當時聽完師哥師姐們的宣講,發現這是一個公益志願類的社團,我對志願活動、鄉村支教也蠻感興趣,就抱着好奇與嘗試的心態加入了”。李孟熹在三農學社特色的老牌公益活動——河北泊頭分隊的小白楊暑期支教中,與當地的小朋友們一起開展了爲期20天的興趣課、主題課、串聯閱讀等體驗式活動。“結營那天,兩個在課堂上特別調皮的小男孩淚眼汪汪地看着我,那一瞬間我的眼眶也溼潤了。有的人會質疑短期支教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沒有意義,在我看來,只要孩子們能多瞭解一點點東西,留下一點點印象,創造一點點回憶,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關於受訪者所在學生社團的類別,35.0%選擇文化體育類,23.7%選擇志願公益類,17.4%選擇學術科技類,16.3%選擇思想政治類,12.8%選擇創新創業類,7.3%選擇自律互動類。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文化體育類社團最受歡迎,其往往以輕鬆、有趣的氛圍吸引大學生加入。大連外國語大學的王雨桐作爲手工藝社社長,在“百團大戰”中聯合成員們一起制訂“招新計劃”,讓社團脫穎而出,“我們會提前策劃手工類型,關注當下手工流行趨勢,往年是‘扭扭棒’‘戳戳樂’,今年我們做了一個漆扇的現場展示,吸引了不少新生和家長的關注,不僅展示了手工藝的魅力,還爲社團招新帶來更多機會”。

大學生在選擇社團時,往往考慮多種因素。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在選擇社團時會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50.2%受訪者關注社團活動內容和頻率;46.8%受訪者考慮社團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度;40.5%受訪者會關注社團招新氛圍。

社團生活助力大學生多維度自我提升

郭昊楠作爲籃球社的新成員,在社團日常訓練和即將到來的比賽中,找到了自己成長的方向。“每天到球場後,學姐會帶我們熱身,再練習投籃、運球等基本功。不久就是學校三人籃球聯賽,希望我和團隊能一起取得好名次,也爲自己積累比賽經驗。”

與郭昊楠不同,高健栩的社團生活離不開學術與科研。作爲人居環境科研學社的負責人,高健栩不僅要組織、參與科研項目,還要協助學院籌備學術講座和科研競賽,“雖然有時很疲憊,但特別有成就感。而且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裡,感覺自身的抗壓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除了參加科研學社的活動外,每天晚上,高健栩都要雷打不動地參加“國護隊”訓練,“一開始我連800米都跑不下來,後來每晚跑3公里就是‘家常便飯’。每年校運會都是‘國護隊’開場,有時還會在校內或附近中小學執行升旗任務”。現在,對高健栩而言,“國護隊”的訓練已不再是負擔,反而成爲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幫助她養成了鍛鍊的習慣。

康曦月一邊在翔宇劇社追逐着自己的“戲劇夢”,一邊處理社團管理工作,多重身份的轉換也使她的心態發生了轉變,“我感覺自己不只有理想主義了。創作需要天馬行空,但是作爲一個社團負責人,活動怎麼落地、怎麼把控方向、怎麼安排分工,也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傳媒大學的金丹寧是Bstars散打社成員,回憶起自己參加首都高等學校武術比賽時,護齒外掉、嘴脣裂腫的畫面仍歷歷在目。“當時散打社的參賽同學一起去體校集訓了一個月,大家睜眼就是熱身跑步、動作對打,晚上閉眼還是白天的訓練內容。但散打讓我感覺有能力去保護自己,有能力去對抗恐懼,我喜歡這種被認爲強大的標籤和人設。”

“集體演出的時候,一羣人一起表演,每個人動作做得多好、多美或者多到位,其實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在跳這個動作,大家一起在努力完成這個活動。”金丹寧還加入了DE舞社,在她看來,“每次演出不只是表演節目,更多的是集體的精氣神在凝聚和燃燒”。

在學生社團裡,大學生可以提升哪些能力?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72.7%受訪者認爲在團隊合作與溝通技巧方面有所提升,64.8%受訪者認爲活動策劃與執行能力得到提升,52.2%受訪者認爲時間管理與自律能力有所提升,50.3%受訪者認爲公衆演講與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受訪者期待社團能夠拓展校外合作

“一直以來,手工社都是一個‘爲愛發電’的組織,希望未來手工社能夠和其他社團或社會組織合作,在校園內外舉辦義賣活動,這樣不僅能爲社團籌集少部分活動資金,也能用於公益捐贈。”對王雨桐而言,手工社不僅是一個讓大家放鬆心情、表達創意的社團,更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小家,“手工社的氛圍很和諧,雖然大家平時不會在線上聊得熱火朝天,但只要有活動或需要幫忙的地方,大家都會積極參加”。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超六成受訪者期待未來社團能夠拓展校外合作,與其他高校或組織聯辦活動,59.6%受訪者希望社團增強活動的互動性;43.8%受訪者期待社團增加活動頻率。

在金丹寧看來,“一個好的社團應當面向全校所有同學,具有包容性,不能只是自娛自樂,要多吸收新鮮血液,這樣社團才能長久延續”。

步入大四的高健栩,即將面臨社團換屆,“希望之後的負責人能夠做好不同校區社團成員溝通工作,也希望科研學社的興趣小組能夠繼續帶領、指導學弟學妹們參加更多競賽和活動,給他們的未來‘鋪路’,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多去設計院參觀學習。”

李孟熹提到,作爲公益志願類的社團,三農學社所有資金基本來源於學校的專項基金支持。“學校對於我們社團真的是鼎力相助,儘可能提供專項激勵、場地、設備等支持。在提申請、走審批的過程中,整個流程都比較嚴謹清晰,遇到問題非常積極地解決,希望未來能一如既往。”

“不管是我們這種志願公益類社團,還是其他類別的社團,最重要的是需要所有成員共同秉持一種理念併爲之奮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李孟熹說。

實習生 孔文軒 喻露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