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臺大畢舞「Meteor」暖身戰,螢光夜跑點亮校園。(圖/臺灣大學2014年畢業舞會籌備人員提供)

Fisherman / 漁人

大學四年,如風一瞬即逝,不同於國高中被囚禁在校園裡的苦悶,時間反而過的更快。

要畢業了,不免俗的要問問同學們對大學四年來的感想。

「很感謝這四年來陪我走過學生活的兄弟(姊妹)們」,這是一種說法。「回想剛大一的時候……….」、「大學必修三學分終於修過了」,大部分聽到的畢業感想都是四年來認識了什麼人、做了些什麼活動、感謝師長、吃喝玩樂的感想。

倒不如把大學當做出社會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吧,這樣想或許就能擺脫「由你玩四年」的刻板印象了,前提是「要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就好了」。國中高中的升學壓力轉化成自由的果實,有幾個人能抵擋這滋味

而大學在多數的人生中的意義也不過就是多了四年能玩樂的時間,有人遵守着必修三學分原則,也有人發現更多比自己的專業科目更令人着迷的、更有意義的某些人事物,但這些可能都無所謂。

你要怎麼用所學的來面對大環境挑戰?這纔是重點

當我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些對未來侃侃而談的人都會噤聲不語

但鮮少聽到有人正面回答要怎麼用在大學裡所學的專業來面對殘酷社會的挑戰。或許是怕,也許帶有些徬徨,這個脫離學生生涯後的不遠未來有太多太多不確定的因素。真的很怕,帶着一身驕傲與自信離開學校的我們,到底能否改變這個令人嘆息的社會,還是被這些嘆息吞噬,洗去一身熱血

很多大學生一聽到要畢業了,心一揪。「畢業即失業」是一道化不開的咒印,即便找到工作,對於那些禁忌的數字,也覺得惶恐。所以有人選擇離開熟悉的家,遠赴他鄉,並非不愛自己的國家,只是待在這裡得不到理想反觀被高漲的物價、低迷的薪資、無窮盡的房貸(說不定連能申請房貸都是個夢)壓在肩上,倒不如向外面的世界求個安定。

外有大環境的憂慮,內有小宇宙的不安定。在這種極度矛盾與不安的新世界中,大學新鮮人,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Fisherman / 漁人,教師。本文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