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跨性別者對抗世界惡意 只爲真實的自己而活

丹麥女孩(圖/《丹麥女孩》電影海報)

2015 年發行的英國傳記電影《丹麥女孩》,講述歷史上第一位進行性別置換手術的丹麥畫家莉莉 · 埃爾伯,如何在保守、陳舊時代,對抗着世界的惡意,以及爲了真實的自己而活。

本片艾迪 · 瑞德曼飾演莉莉一角,曾在《愛的萬物論》飾演霍金博士並奪得奧斯卡獎的他,在本片中化身跨性別者,充分沉穩內斂的演技,完美演繹莉莉的嚮往與掙扎。

演出莉莉的難處,筆者認爲是在於演員肢體表演中,該如何去自然地展現出跨性別者的氣質?畢竟在影史中,有涉及跨性別者的作品不在少數,卻多是用以製造笑料,少有真正去揣摩少數族羣心境

因此,與低俗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做出切割,且不因此便使觀衆不明白角色特質個性,在尊重他人爲前提下,演出導編追求的戲劇效果,這樣的一大難題,更凸顯影帝艾迪 · 瑞德曼的不凡。

上天給了我正確的性別,卻放在錯誤身軀

▲《丹麥女孩》中的勇氣與寬宏,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下同)

20世紀初,丹麥畫家埃納外型秀氣語調輕柔,與同爲畫家的妻子格蕾塔艾莉西亞·薇坎德 飾)有着幸福的婚姻。一日,因妻子急缺女性模特兒緣故,埃納換上妻子指定的女裝以供作畫,卻因此喚醒內心的真實自我;體認到這件事情的埃納,便逐漸改以「莉莉」自稱,也因此學會了梳妝打扮,但對於妻子的挽回與社會目光,使莉莉怯於承認自己的身分

《丹麥女孩》中演出對跨性別者的不諒解,畢竟在保守陳舊的年代裡,莉莉的存在便是對普遍價值觀挑戰;諷刺的是,時隔近百年的今日,對於 LGBT 族羣的理解,仍存有很大的空間。在真實世界吐吸之間,不能活得真實已是常態,爲了躲避社會責難、順從普世價值觀,總是有千百個理由去僞裝自己,而電影中莉莉所代表的,不只是性別置換手術的里程碑,亦是勇敢活出自我真實的倔強。

滿足自我的擁有不是擁有,接受失去會比強佔得到的更多。

因爲丈夫選擇以莉莉的身分生活,也意味着格蕾塔將失去埃納。起初對於這些行爲,格蕾塔認爲只是夫妻間的一時胡鬧,惟在發覺丈夫頻繁地作女裝打扮後,格蕾塔誤以爲是自己的丈夫病了。面對摯愛的改變,二人的婚姻生活也逐漸受到衝擊,但在丈夫的告白中,格蕾塔意識到眼前深愛的人並沒有病,即便悲痛也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

格蕾塔起初有着不放手的堅持,卻不料想留住埃納的心願,對於莉莉都是傷及見骨的打擊。在親密關係中,有着難得的作爲叫「成全」,藉由犧牲自己的利益情感,使深愛的另一方過得更爲幸福,但往往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曾經把握過的一切;然而,滿足自我的擁有不是真正的擁有,只是一種令人不適的愛人方式,有時接受失去會比強佔所得到的更多。

《丹麥女孩》中的勇氣與寬宏,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畢竟在未確定有來生的今世,盡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或纔是對人生的負責。

延伸閱讀:

英式浪漫的溫情喜劇。《真愛每一天》:「竭盡所能地把握生活,享受非凡人生的平凡生活。」

飽受壓抑、揹負社會期待的包袱消失了嗎?3 部詮釋女性主義的時代電影,點出女權渴望的萌芽與希望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