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洋人古墓入境隨俗 僑民跟臺灣人一起在清明節掃墓

淡水外僑墓園由淡水古蹟博物館加拿大僑民協會維護。(圖/新北市文化局,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淡水在150年前成爲國際通商口岸,許多外國人都由此來到臺灣,並且在此終老,葬在淡水外僑墓園。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他們肩負守護淡水文化資產責任館員定期巡視,加拿大僑民協會也認養外僑墓園,每年清明節僑民入境隨俗前來禱告追念,清掃墓地,撫慰異國靈魂,也感謝這些西方人對臺灣的貢獻

外僑墓園因爲宗教信仰職業的不同,區分爲4區,呈現X形的分區,分別是東區基督教徒西區商人爲主,北區官員南區則是天主教徒。葬於此處的外國人扣除不詳者,共計有十多國別的人,職業以傳教士居多,顯示淡水在當時是個繁盛的通商港埠,也因此有着豐碩的歷史與文化。

▼馬偕對淡水貢獻良多,逝世後安葬於淡水,圖爲馬偕墓一隅

其中一位長眠於外僑墓園的德國工程師巴恩士(MAXE.HECHT,1853-1892),是清朝政府聘請的砲臺建築工程師。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之後,劉銘傳爲了加強海防,聘請巴恩士於基隆安平、旗後、滬尾與澎湖等五海口,建造十座砲臺,目前還留存的有基隆二沙灣砲臺、澎湖西嶼東砲臺與西砲臺、淡水滬尾𪿫臺、旗後砲臺等。

▼德國砲臺工程師巴恩士的中文墓碑

墓園中很罕見的是巴恩士的兩座墓地,根據碑文推測其一是他的朋友英文德文所建的墓碑;又因爲巴恩士用一生打造臺灣海防砲臺,獲得清廷的讚揚,所以清朝政府另立一塊中文碑文「大清欽賜雙龍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

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淡水區共有33處有形文化資產,博物館同仁每月巡檢,維護古蹟和歷史建築,延續先民走過的足跡,讓歷史與文化得以保存。目前雖然淡江中學暫時不對外開放,但可向學校事先預約申請,在開放時間探訪墓園古蹟,感念爲臺灣付出的賢哲

▼巴恩士的英文與德文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