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針超千萬元 基因治療領域“天價藥”可負擔性難題如何破?

(原標題:單針超千萬元 基因治療領域天價藥”可負擔性難題如何破?)

“針對一種由基因缺陷導致的罕見病,研發一種藥,這樣的基因基礎研究乃至應用研究,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呢?”近日,五加和基因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董小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拋出了這樣的問題。

——解決無藥可治的問題。

“從無藥可治到有藥可治,它解決的是一個科學問題。但當藥物出來後,若僅有一家企業生產,或者僅一兩個品種針對一個適應症,顯然是不夠的,它將會帶來包括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董小巖補充道。

董小巖所指的問題即是一個循環扣:規模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藥品價格就會居高不下,導致老百姓用不起藥,這又反過來導致企業研發成本無法回收。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毫無疑問,要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藥物的質量,同時要擴大藥物生產規模。讓做新藥研發的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花費更少的錢,更高效、更高水平地將其研發的基因藥物完成臨牀、上市,讓患者能夠更早用上便宜的基因藥。”董小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基因治療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已經成爲基因類疾病治癒的希望。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部分適應症上,基因治療比傳統的治療方案有明顯優勢。國外也有幾款基因治療產品上市,臨牀在研項目衆多,部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賽多利斯生物工藝及解決方案事業部中國區負責人王旭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全球基因治療的市場,從2012年第一個由EMA(歐盟藥品局)正式批准的藥物Glybera,再到Luxturna、Zolgensma等,都是針對罕見病的基因治療的藥物,基因治療全球市場是從2018年開始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

CAR-T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是“離體”基因治療目前在臨牀上最成功的應用。諾華是最早研發CAR-T療法公司,2017年8月,FDA批准第一個CAR-T產品Kymriah。

2020年諾華CAR-T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8%,達到4.74億美元。諾華目前在全球有290家合格的CAR-T治療中心,有27個國家批准了Kymriah至少一項適應症。

據Evaluate Pharma預計,基因細胞治療市場將從2017年的10億美元發展到2024年的44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65%。

FDA此前預測,2022年之前FDA預計將批准40種基因療法,到2025年,每年將批准10~20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多個治療血友病、地貧和其他罕見病的產品進入臨牀晚期。

另據中信建投援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美國是開展基因治療臨牀試驗數量最多的國家,累計超過650項。其次爲中國,累計超過300項。

王旭宇表示,中國整個的基因治療起步不算晚,現階段中國也有較長時間的積澱,在整個基因治療的賽道上,“我們認爲中國完全有機會彎道超車,有更多創新的機會,在未來也將助力全球基因治療的整體發展。”

據瞭解,目前國內金斯瑞/傳奇生物、馴鹿醫療藥明巨諾復星凱特、錦籃基因、信念醫藥、紐福斯生物、杭州嘉因等在此也有深度佈局

6月22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這也是國內首款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

快車道上的顛簸

最先獲歐盟批准的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其治療價格超過100萬歐元,也是當年最爲昂貴的基因藥物。而2019年獲美國FDA批准的Zolgensma,單針價格達到了212.5萬美元,更是刷新了最貴基因藥物的價格。

“貴”是基因治療無法迴避的問題。

據報道,Glybera在上市後的5年中,僅有一位患者接受了治療,而且還是由保險公司報銷了大部分治療費用。但對患者和保險公司來說,仍都是不小的負擔。2017年4月,開發Glybera的荷蘭UniQure公司在銷售許可證到期之前不再重新申請銷售許可,這意味着該藥品的退市。

後續獲批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爲了避免退市的尷尬,在支付方式上做出調整。2016年5月,葛蘭素史克公司(GSK)的Strimvelis在歐洲上市,成爲全球首個用於治療兒童腺苷脫氨酶重症聯合免疫缺陷(ADA-SCID)的基因療法,其售價爲59.4萬歐元。GSK採取分期付款模式並保證無效退款。2017年12月,由FDA批准的基因治療藥品Luxturna可以按療效付費,如果藥物沒能達到治療效果,會退還患者部分治療費用,此外還允許患者分期付款。

除了治療價格昂貴,基因治療本身的“小衆”性,也導致其市場需求有限。

董小巖以CAR-T細胞治療爲例介紹稱,由於是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需要用患者自身的T淋巴細胞,然後在體外用慢病毒對它進行基因修飾,因此這批細胞只能給這個患者用。這也使得資源使用受限。

基因治療多爲罕見病,患病人羣小,而基因治療的研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企業爲在專利有效期間回收研發資金,獲得收益,而定高價,卻也因此導致了患者無力支付。

另一個是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的問題。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即標準的問題。王旭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任何行業要發展,都需要制定更全面的標準,才能夠更好的支持這個行業。王旭宇指出,同一行業領域,鑑定標準不統一,用不同的方法檢測出來是另外一個數據,應用到人體上,就會有很大的潛在的風險和安全性問題。

除了會導致安全問題,由於選用技術工藝不同,鑑定標準不統一,再加上出於保密的考慮等情況,也大大阻礙了從科研向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轉變。這一阻礙,也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尋求破局之路

“罕見病一些藥可能目前看是‘天價’,但對於患者來說,他們也有治療的權利,費用看上去很高,但這是治療了一個疾病病種。”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這類患者的用藥問題也不容忽視。

細胞治療價格高確是事實,實則是因爲其治療細胞的生產、運輸和治療分別在三個不同場所,也決定了細胞治療的生產成本較高。

中信建投認爲,破解方法之一即是尋求CDMO模式生產。

CDMO是一種新興的研發生產外包組織,主要爲醫療生產企業以及生物技術公司的產品,特別是創新產品的工藝研發以及製備、工藝優化、註冊和驗證批生產以及商業化定製研發生產的服務機構。

董小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說,一款基因藥物研發的技術流程包括確定基因藥物作用的目標細胞,構建基因表達單元,製作重組病毒等步驟,並通過相關試驗和檢測等步驟,這一流程涉及到設備、原輔料、試劑、耗材,以及相關服務的不同子產業鏈

與此同時,董小巖認爲,一套規範的生產技術工藝與質量體系,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比較合適的上游開發的工藝點和工藝參數,還可以提高下游工藝的回收率和效率,最終搭建起來整個工藝流程及平臺,實現量產。

如CAR-T細胞療法,是個體化治療,成本居高不下。在董小巖看來,企業可以選擇做通用型的CAR-T,選用的細胞是一種通用型細胞,不是某一個患者的細胞。對這個細胞進行基因修飾以後,它對於所有的能用這個策略治療的患者都適用。因此具備大批量生產的條件,這樣成本也纔會下降。

董小巖上述的觀點也在行業內達成了共識。

通用型免疫細胞療法,也叫異體免疫細胞療法或現貨型免疫細胞療法,是一種從健康供體內提取免疫細胞或利用外周血臍帶血、多能幹細胞等製備免疫細胞,進行工程改造和擴增,並輸入患者體內的療法,其中,應用最爲廣泛的免疫細胞爲T細胞和NK細胞。

在不久前召開的2021藥物信息協會(DIA)中國年會上,北恆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賀小宏介紹說:“通用型的CAR-T,希望通過健康免疫細胞的捐獻後,通過一系列的基因改造,最終實現現活現用,即根據藥物屬性能夠立即治療。”

賀小宏表示,目前國內將通用型的CAR-T作爲主營業務佈局的企業有8家,其中60%左右企業進入到了臨牀研究階段,大部分企業主要針對血液瘤進行開發研究。

但賀小宏也強調,捐獻者的正常T細胞,經過基因編輯,經過擴增,再到最終的產品,整個工藝鏈條看似簡單,但是目前整個行業很新,若上下游產業鏈發展還未健全,以及沒有無菌生產的配套體系,都需要企業自己開發,實現大批量生產並不容易。

與此同時,在董小巖看來,相關鏈條上的本土化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如上述提到的賽多利斯,作爲行業龍頭企業,從去年新冠疫情開始之後做了更多的本土化的生產和服務。

“賽多利斯在去年開始持續加大對一次性產品的生產投入,目前在北京已經實現生物製藥上常用的一次性產品的本地生產。除了生產之外,服務也在朝着本土化發展,今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客戶互動中心,加速客戶對於設備的驗收。”王旭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