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成爲一種病 香港、臺灣會重蹈「日本病」覆轍?

很多經濟學者,將日本案例視爲「日本病」,告誡世人切莫步入後塵,這包括錯誤的利率政策、不敢執行破壞式創新的保守心態,但換個角度想,無論日本抑或菲律賓,又何嘗不是起於美國的送往迎來、滅於美國的拂袖而去?而下一個會是臺灣嗎?(圖/ 遠見提供)

6月20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佈了《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其中臺灣以第六名之姿,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佳成績,但更令人注目的是,多次排名世界第一的香港居然被臺灣擠下,排名第七。一時之間,「東方之珠從此失色」的悲歌,又重響於國際圈。

但,香江傳奇真的就此成爲絕唱嗎?

清代章回小說《儒林外史》記載,唐朝名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晉爲駙馬,受封富麗堂皇的「河東府」。但富不過三代,孫子輩門庭中落,甚至淪爲乞丐。

一日,郭孫行乞到「河西莊」,遇見了30多年前在郭府當奶媽的兒子,對方卻已是糧囤座座、牛馬成羣的富豪了,而奶媽的兒子顧念舊情收留了昔日的主人,旁人則不禁唏噓:「30年河東榮華富貴,30年河西寄人籬下!」

「30年河東30年河西」原是警醒世人的一句俗諺,但縱觀歷史的縱軸,國際間的樓起樓塌豈非如此現實殘酷?而同樣的歷史情節,何嘗不是一再重播放送?

在亞洲,曾有過一個國家,原是全亞第二富國,在上世紀50年代,人均GDP僅次於日本,曾擁有亞洲第一家航空公司,連日航的第一架飛機向他購買的,其首都還被譽爲小紐約,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典範。但如此的發達國家,如今活生生地退回第二世界,還被越南超車。

其實菲律賓從澎湃到消亡,不過是十幾20年的光景,他崛起於韓戰,美國投資由韓轉菲,但即便坐收轉單效應,卻過於仰賴美國的奶水,當臺灣與南韓都因土地改革而翻身時,他卻沒搭上轉骨的熱潮,反而隨着美國重心移至東北亞,新加坡又取而代之,加上政府貪污腐敗,自此江河日下。

美國一手打造日本奇蹟,也見證日本墜落

而日本亦世人眼中最具史詩情節的「沒落貴族」。二戰結束,美蘇對抗,美國趁韓戰期間把日本打造成了亞洲軍工基地,還幫忙推動許多重要的經濟改革,一系列的生長激素,催生出自1950-80年代的日本經濟奇蹟。

當時小小的日本,在資本家的炒作下,土地總價大約能買下爲四個美國,Sony的Walkman、豐田的小轎車,在全美滿街跑,日本的半導體,一度讓Intel喘不過氣,三菱集團買下了紐約的洛克斐勒大廈,Sony則入主了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在80年代末期,日股的總市值是美國的1.5倍,全球前20的公司,13間是日企,這讓當時的美國社會,充斥着「日本威脅論」。於是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傅高義當年寫了一本書《日本第一》,1981年,美國時代雜誌以日本作爲封面標,警惕美國人,電影《旭日東昇》更試圖激起全美的仇日心結。

於是1985年,美國祭出了殺手鐗,召集了日、英、法、德,於紐約的廣場飯店簽署了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議,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即爲綜所周知的廣場協議。自當年起,日圓幾年內升值了一倍,股市飆了六倍,房價更漲了四倍。

一時之間,全日本經濟氤氳迷茫、社會蕩氣迴腸,殊不知,豪賭的牌桌上,擺的是場經濟的絞殺,很快的,隨着1989年經濟泡沫,迎來的是蝴蝶效應下的滿目瘡痍。即便日本政府猛招出盡,就算日企放聲哭嚎,卻無法扭轉日本從財富大滿貫換成一手經濟大爛牌的事實。

在1995年人均GDP就已超過4.4萬美元,站上世界第一的日本,就像是被下了咀咒、遺忘時間的的漸凍人,躺在手術檯上等着治療。至今人均GDP僅剩3.5萬美元,還輸給早年的殖民地—臺灣。

然而歷史的錯誤最可怕的,往往不是政客的下臺和財富的損失,而是社會的副作用。

從1990年起到2017年,美國只換了四任總統,力挽狂瀾日本,卻換了16個首相。而日本崛起時,推動的教育改革,培育了許多頂尖的理工人才,如今卻隨着大和民族的自信心消失,東京大學在10年內從世界第17位下降至第6、70名。

原本紙醉金迷的日本,變成了低欲社會的畫風,神木牛排變成了關東煮和蕎麥麪,LV變成了AV,沒錢出門,所以待在家當御宅族,通縮之下消費不起,就以做斷舍離和極簡主義來掩飾,沒錢養老婆小孩直接做個草食系男子。

下一個會是臺灣嗎?香港會萬刧不復,還是涅槃重生?

然而昨日種種,都有其發生的緣起、因由和背景,在不可思議下,等到脈絡爬梳後,往往又是那麼的理所當然,那麼地讓人無語問蒼天。

很多經濟學者,將日本案例視爲「日本病」,告誡世人切莫步入後塵,這包括錯誤的利率政策、不敢執行破壞式創新的保守心態,但換個角度想,無論日本抑或菲律賓,又何嘗不是起於美國的送往迎來、滅於美國的拂袖而去?而下一個會是臺灣嗎?

正因爲「30河東30河西」,風水國運也絕非會是沒有期限的沉淪,如今無論從國際的投資和國企的加碼,各種跡象都似乎透露出日本及菲律賓的時來運轉,經濟由唱衰變暢旺。同樣的,在經歷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香港,究竟會萬刧不復?還是會涅槃重生?

爲此,《遠見》記者特別在反送中後,前往當地探詢現況,沒有政治的偏見,不帶優勢的傲慢,只用最客觀、實際的角度,看看這顆東方明珠的未來,究竟會是美麗還是哀愁?香港的基底,到底會在中國的介入後一夕崩塌?還是如虎添翼?

只能說,「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日本與菲律賓歷史發展,從扉頁到末頁,都值得臺灣寫進史冊,加註警語。一方面警醒臺灣,別輕忽每個迎頭趕上、谷底翻身的鄰國,更得居安思危、擁抱創新,否則時代無情,當奼紫嫣紅開遍,一不小心,就可能付與斷井殘垣。

本文作者:李建興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445期》)

《遠見雜誌7月號4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