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爲何能誕生一批高質量劇集

去年以來,一批重大主題電視劇先後登陸熒屏。有描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跨過鴨綠江》《覺醒時代》,有記錄抗疫過程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有展現脫貧攻堅的《山海情》,也有將鏡頭對準人物的《裝臺》。這些帶有主旋律色彩的劇集,幾乎都實現了叫好又叫座。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旭光用“新主流影視劇”形容這一類劇集,認爲它具有國家主導、主題正能量、全行業動員等特點。爲什麼當下能誕生這樣一批高質量的劇集?“新時代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新生產”學術研討會昨天在上海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就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作展開熱議

人物形象塑造爲中心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賈磊磊看到了重大主題電視劇裡的親情表達,這讓領袖人物的形象更爲豐滿。“過去,通常是將個人私情排除在革命歷史題材之外,或者點到爲止。但在《跨過鴨綠江》裡,能看到革命領袖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劇中,毛澤東在失去愛子後,獨自在辦公室落淚,這一幕尤讓觀衆體會到他的情感創傷。“電視劇從親情切入,讓他的革命形象更閃現出人性光輝。”

“主題電視劇能夠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堅持以人物形象塑造爲中心,特別是第一主人公的塑造。”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覺醒年代》中,陳獨秀送兩個兒子去勤工儉學的場景,讓許多觀衆落淚。“這是帶有浪漫主義的表達,非常感人,但前提是把真實的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實可信。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新生產要堅持現實主義的核心、現實主義的底色和現實主義的支撐。”

陳獨秀是電視劇《覺醒年代》塑造的關鍵人物之一。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提到一個細節。“劇中展現了陳獨秀愛嗑瓜子這個細節,看起來是設計,但其實來自於編劇龍平平對他的熟悉。”尹鴻說,龍平平長期從事黨史研究,劇中人物形象的豐滿也得益於此。“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作,必須尊重歷史,而且尊重歷史發展的規律。”

創作應根植於生活

在將作家陳彥的長篇小說《裝臺》改編成電視劇之前,編劇馬曉勇特地在西安選擇了一處城中村,體驗那裡的生活。因爲《裝臺》說的就是這個城市裡從事舞臺演出裝臺工作的普通人的生活。

馬曉勇第一次去城中村是晚上10點,後來才知道“去早了”,因爲半夜12點至次日凌晨1點纔是大家回家的高峰。他在城中村轉悠,發現很多店鋪是租東西的。城中村有條美食街,什麼都有,價格很便宜,東西都比較粗糙。但編劇卻發現,吃油潑面喝啤酒的人,都很享受。後來,他又去了一個小超市,發現了另類的“琳琅滿目”——速熱米飯羊肉泡饃等方便食品到處都是,越齁甜的飲料賣得越好。

“編劇說,一瞬間明白一個道理,生活就是這麼簡單。你吃你的山珍海味,我吃我的油潑面,都很快樂。”電視劇《裝臺》出品方“貳零壹陸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審韓殊告訴記者,劇中1:1還原了這家超市,“比起原作,劇本的改編把顏色提亮了。城中村的年輕打工人和父輩不一樣,雖然辛勞,但也挺享受當下的快樂。這就是深入生活後的感受。”韓殊認爲,《裝臺》是對普通職業的平凡呈現。“陳彥說,每個人在生活中既是主角,又在爲別人裝臺。這種對於普通人的呈現,反而實現了共情。”

紮實的創作,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制勝法寶。《山海情》編劇、助理導演毛珺琳記得,去年5月,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後,導演便第一時間帶隊到寧夏再次進行深度採訪。她介紹,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必須做到真實,讓人物有生命力。“演員用方言去表演的時候,感覺就是那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鬍智鋒看來,新時代重大主題電視劇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就是將主題性內容轉化爲時代性、話題性的內容,是主旋律實現社會性關注的主要原因。(記者 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