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失眠,還是先焦慮?

前幾周我們發了一篇《緩解焦慮最簡易的方式——保證深睡眠》

評論區的朋友們反應強烈:

是的,面對這些長期失眠的人,他們連睡着都很困難,遑論獲得「深睡眠」。

但如果我們進一步的詢問: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失眠的?

你覺得焦慮和失眠哪個對你影響更大?

最初失眠時是因爲焦慮嗎?

還是失眠之後纔開始焦慮的?

也許大家也很難理清。

索性咱們今天就來嘗試聊聊失眠和焦慮的關係,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個問題就好比: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失眠和焦慮往往是正相關的——越焦慮越失眠,越失眠越焦慮。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每個人的成因,背後機制也很複雜。可能由其他生理方面問題導致,也可能是由於自身心理層面的問題。

據統計,焦慮症狀在原發性失眠患者中佔比竟然高達50%!且30%-50%的原發性失眠患者存在抑鬱症狀。

沒錯,一直以來,焦慮、抑鬱都是睡眠的頭號敵人。

焦慮患者出現急性焦慮時,會感到心跳加快、緊張、恐懼甚至出現瀕死感,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入睡了睡眠也很淺,容易驚醒;

而處於慢性焦慮狀態時,則會一整天神經緊繃,提心吊膽,有的會伴隨軀體化症狀,比如頭暈、出汗、心慌、手抖等,這些無法擺脫的症狀都讓患者難以承受,失眠也同樣無法避免。

說到這裡大家發現了嗎?

焦慮和失眠這兩點相互影響,很難得到誰先誰後的答案。

究竟是誰影響了誰?我們要先解決誰?

想要解決問題本身,卻被問題困在了原地。

面對這對死循環,又得提到那對重要的植物神經組合——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它們是一對能夠自動調整、且與個人意志無關的、臟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經。

功能相反,相互平衡制約。

深睡眠的缺失會引起第二天植物功能紊亂,而植物功能紊亂又會反過來影響睡眠。

也許你最初只是由於一件小事徹夜難眠,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事情本身已經不再影響你,你的神經運行規律已經被打亂了。

所以我們希望能放下“究竟”的執念,這是因爲:

如果糾結究竟是如何被焦慮性失眠纏上的,探求最初的原因,醫生與患者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往往不得其所。

所以,有時在診療過程中醫生不再苛求病因,而是將特定症狀作爲治療靶點,以緩解痛苦和恢復社會功能作爲治療目的。

如果你想改善失眠,不妨去把“究竟”的心態,放到具體的、可改變的事情上。

比如:

睡眠環境:臥室是否適宜睡眠?是否有光線、聲音影響?

睡眠習慣:睡前是否引用刺激性物質,比如咖啡、濃茶、酒精等物質?

情緒困擾:最近是否有困擾自己的事情?是事實就難以處理,還是自己的災難化思維在作祟?

其他生理原因:最近是否身體不舒服,比如夜間咳嗽、胃痛等問題,影響睡眠?

急則治標——先解決症狀,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先讓自己能睡個好覺,也許生活就能一天比一天好。

我們也許已經無從查證自己究竟是爲何陷入失眠困境中,但切斷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你可以做以下這三點:

我們應認識到失眠和焦慮的複雜性,它們都既有生物學因素,又與我們的人格特徵、認知方式、應激事件、社會支持等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但不必因此更焦慮,打破其循環最佳的方式,一定是加入新的元素——就醫!

短期目標自然是控制失眠,消除抑鬱、焦慮的臨牀症狀。

長期的目標遠不止如此,緩則治本。

消滅症狀之後,記得停下來給自己的人生一次審視,一點喘息,一個擁抱。

審覈醫生:李真

責任編輯:不大

插畫:六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