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履行誠實經商社會責任

漢薩同盟的商人秉持務實的原則經商。圖/德經處提供(Shutterstock.com)

德國企業臺灣擁有超過15,000名員工,多數企業落腳寶島更超過15年。臺灣對這些企業來說,不僅僅爲拓展生意的市場,更是共同成長的家園,其秉持歷史悠久的企業社會責任傳統,致力於投身公益,期望對臺灣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企業社會責任的歷史可追溯自中世紀,當時歐洲商界開始提倡「誠實企業家原則」(Honorable Merchant,德文爲Ehrbarer Kaufmann),呼籲企業家經商應秉持良善,這個概念於12世紀起廣受全歐認可。在德國,由北部城市組成的漢薩同盟可說是落實社會責任的典範,隸屬該同盟的商人多以務實著稱,做生意側重誠實、寬容和禮貌等美德。漢薩同盟的商人之所以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與和平,皆歸因於遵守企業道德規範。到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讓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發展,工時增加及勞工安全等議題漸漸被企業重視,社會保險制度也被納入保障勞工的措施,大型企業與工廠紛紛視投入社會公益爲企業應盡的責任。此時,羅伯特‧博世,工業時代的先驅者之一與博世集團的創辦人,積極扮演企業公民的角色。博世的善舉除了捐款與建造醫院外,博世集團更是德國率先引入八小時工作制的企業,並視員工爲重要資產,提供員工諸多福利,可說是德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領頭羊。

羅伯特‧博世所建立的社會責任精神流傳至今,如今德國企業繼承百年傳統,透過對全球各地環境及社會的奉獻,傳遞社會責任的價值。目前有超過250家德國企業在在臺灣設立營運據點,其中約60%的德國企業更深耕臺灣超過15年,充分展現對臺灣市場的重視、對社會及所在社區的投入,以及對員工長久不變的承諾。最重要的是,德國企業將臺灣視爲永續經營的家園,是其商業藍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對臺灣的強烈責任感油然而生。

德國企業在臺灣以各種方式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慈善募款、投入對兒童關懷教育、落實循環經濟、實行環境保護措施,或是在更多領域積極付出。以捐款方式實現社會責任的企業如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長期捐款給臺中市的非營利組織「沐風關懷協會」,提供單親弱勢家庭孩子完善的課後照料

另一個落腳臺中的德國企業爲海德漢股份有限公司,在臺灣重大天災人禍如八仙塵爆、高雄氣爆及臺東臺災發生後皆捐款協助災後重建。此外,德商美最時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於2019年捐贈款項給「社團法人臺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資助自閉症青少年的日常所需以及職業訓練經費。

歐洲第一大銀行之一的德意志銀行選擇以慈善募款的方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由員工親自募款,協助「桃園愛心家園」建立身心障礙者收容中心;而銀行也於今(2020)年提供補助金予該組織,使其安全度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領先醫療產品供應商臺灣費森尤斯卡比股份有限公司則透過與「臺灣腸癌病友協會」共同舉辦公益路跑,喚起社會大衆對預防腸癌的意識,並鼓勵所有病友保持正向情緒和適當運動,以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提升生活品質並遠離疾病。除了以金錢資助弱勢族羣,兩家醫療保健領導企業-臺灣柏朗股份有限公司及臺灣百靈佳殷格翰股份有限公司則專注於社區關懷活動。臺灣柏朗於2019年及2020年間發起多項社會公益專案,其中一項爲參與「喜憨兒基金會」烘焙教室活動,除了與憨兒一同烘焙餅乾外,更進一步瞭解憨兒如何發展一技之長,自食其力。全球製藥大廠臺灣百靈佳殷格翰推出「同理心計劃」,以「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之宗旨呼籲大衆重視疾病平權與破除愛滋歧視。

德國企業對兒童關懷亦不遺餘力。臺灣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作爲德國化學龍頭,發揮己身所長在臺推動「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爲6至12歲兒童免費開辦化學實驗課程,讓小朋友在實驗過程中探索化學的奧妙,進而瞭解化學對改善生活品質的貢獻。巴斯夫的另一項企畫爲「巴斯夫小小農場」,小朋友在巴斯夫屏東農業試驗站員工的帶領下,觀察農夫種植稻米和蔬果時常見的雜草、病害與昆蟲,進而體會農夫的辛勞,學習珍惜食物。同爲化學企業,臺灣科思創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商之一,針對全臺祖孫設計「科思創祖孫科學營」,以拉近祖孫距離與倡導終身學習。事業領域橫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特用材料的臺灣默克股份有限公司在全臺設立十個營運據點,擁有超過900名員工。妥善照料數量龐大的員工實屬不易,然而默克仍盡力營造幸福職場,自2017年起獲得臺灣傑出僱主殊榮,並在2019年獲遠見雜誌CSR企業社會責任獎。此外,默克支持由科技部舉辦的科普教育推廣活動,由志工隨着科普環島列車環島一週,帶領學生們進行科學實驗。默克也在2014年贊助淡江大學進行化學下鄉活動,規劃行動化學車帶領大學生走遍全臺,爲國高中生進行科普實驗教學,迄今共有173位有薪志工拜訪了33個校園,約觸及了3,300位同學。

講到德國代表企業,多數人腦中首先浮現西門子。臺灣西門子於1989年成立,目前有約850位員工。西門子在永續能源、未來製造、智慧基礎建設、永續醫療及數位化領域的創新與領先科技,是支持臺灣成功轉型升級最強而有力的後盾。臺灣西門子作爲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公民,每年訓練並帶領志工團到指定的偏鄉國小舉辦校園科學教育活動。「探索數位神奇:數位逃脫」爲連續執行三年的實體道具科學教育活動,讓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在解謎過程中學習數位化在未來製造、智慧基礎建設及永續能源的相關知識。趣味十足的科學內容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並大大提升參與度,透過團隊合作共同破解謎題,從中學習到數位化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優勢!

氣候變遷正迫使人類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落實環境永續發展亦是企業社會責任十分重要的任務。瑞曼迪斯集團把全球90%的收益再投資於綠色科技的開發,並傳授專業技術予開發中地區。

2019年,臺灣瑞曼迪斯股份有限公司共處理超過25,000噸的塑膠瓶罐,讓回收物再次回到循環體系。寶特瓶能再製成環保紗,並織成環保衣物,比起使用新料製衣,回收塑料的環保製程更減少40%至85%的能源損耗,以及54.6%的碳排放。除了減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更是全球首要目標。德國博世集團長期致力於履行企業公民義務,時至今日,集團92%的股份仍由羅伯特博世基金會持有,社會責任對博世而言是首要之務。博世認爲,氣候行動刻不容緩,包含臺灣博世在內,博世集團可望在2020年底於全球所有400個營業據點達成碳中和目標。近年來,博世除提升在臺據點的能源使用效率,更投資造林等預防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專案,抵銷無可避免的碳排放。

此外,德國離岸風電開發商如安能亞太有限公司、RWE集團及達德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積極致力推動臺灣能源轉型,使臺灣在2025年達到綠能發電佔比20%,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德國經濟辦事處作爲德國企業在臺代表,促進臺德雙方經貿關係已有40年之久。我們堅信企業應負起推動社會進步之重責大任,欲喚起企業對於永續經營之意識,更鼓勵德國企業盡其所能耕耘所在社區,實踐社會責任。德經處期望透過分享德商在臺善舉,激勵更多企業加入回饋社會的行列,一同爲臺灣盡一份心力。

(本文由德國經濟辦事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