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務危機!我國停止大基建,冷靜下來後經濟才能浴火重生?

今年8月26日,國家財政部聯合六部門發佈了一項通知,要求12個債務嚴重的省市,除了保障民生的基礎項目外,一律暫停新建大規模的基建項目。

一句話,大基建的時代要過去了,新的經濟模式即將到來,未來的趨勢到底是怎麼樣的?

基建狂飆的時代結束了

先來說一組數據!

2023年我國基建行業投資高達23萬億元,佔我國GDP的18%,而房地產投資僅爲11萬億元。

這個數據其實很嚇人,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房地產纔是貸款和債務最嚴重的項目,沒想到大基建纔是。

過去我們都說“要致富,先修路”,但很多地方卻以爲“只要修了路,一定能致富”。

於是我們就發現,很多地方是隻會修路,卻根本沒有回本的渠道,很多路就變成了空投資。

尤其是在雲南、貴州等邊遠地區,2023年的債務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財政收入的5倍,其中像青海、吉林更是超過了8倍。

這麼多債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來入不敷出和大規模舉債導致的。

疫情期間,當時還曾提出拿40萬億做大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但現在卻主動叫停了,這說明地方債真是不可控制了。

說一個細節,今年國慶節昆明城區幾乎沒有安裝任何裝飾,足以說明地方財政有多吃緊。

那麼財政究竟去了哪裡呢?除了房地產,地鐵和高鐵是2大支出來源。

中國地鐵的發展規模相當龐大,幾乎每一個省會都有,但卻只有寥寥幾個賺錢。

作爲一項基礎設施,地鐵在分流交通上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但具體建多少條路很多地方沒有數。

多修了幾條高鐵提高了GDP,結果卻是地方財政吃緊,沒地方把這筆錢賺回來。

一線大城市可以靠着地鐵帶動地產價格,三四線城市便有樣學樣。

結果地鐵沒人坐,房子更沒人買,就業市場低迷,消費也帶動不起來。

在高鐵的修建上也是如此,很多地方將高鐵修到了地方城市,而不調研當地的收入水平。

高鐵站修建起來了卻沒有人買票乘坐,這些地方本來有普速火車就足夠使用,或者說大部分人爲了省錢更願意乘坐普速火車,這就屬於盲目投資。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全國至少有26個高鐵站建成後,因位置偏遠、周邊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緣故,處於未啓用或關停狀態。

早期我國的基建是很有意義的,但到了今天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債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基建是“爲了修路而修路”,不考慮實際用途和收支平衡。

基建狂飆留下的弊病

大基建和房地產的模式持續狂飆了20年,不可否認的是,它們曾帶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然而,在這樣的高速發展和舉債經濟之下,中國人卻也養成了一個可怕的惡習,那就是不把錢當錢,花多少錢自己心裡沒有數。

地方舉債修基建,引領了房地產行業舉債開發樓盤,銀行貸款給普通人,又導致無數人提前大額消費。

過去,一般人一年存不了5萬塊錢,一生也賺不到150萬,每個人都講究量入爲出,節儉消費。

可一旦貸款買了房子,在其他方面也不會再節儉了,心裡想的是:“反正都欠了這麼多錢了,省錢也省不了多少。”

普通人花錢的膽子養大了,社會上被拆遷和炒房一夜暴富的美夢充斥着,讓普通百姓都覺得貸款百萬不算個事,幾年就漲出來了,喪失了風險意識。

普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貸款百萬對自己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一生從自由人變爲了佃戶。

這個弊端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很多人仍然在還房貸車貸,不少看上去風光的城市白領,一遇到失業就彷彿天塌了一般,產生了不少失業斷供即跳樓的情況。

大基建導致的第二個弊端是,地方沒有發展起像樣的產業,大量依賴大基建存活的公司找不到出路。

一些包工頭或者建築公司的老闆,過去靠大基建時代的紅利賺到了錢,就膨脹得沒有邊了,總覺得自己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但隨着大基建時代的結束,這些老闆和公司全都沒有了出路,自身有沒有經營其他行業的能力,一遇到時代的變化就哭爹喊娘,如同溫室裡的花朵。

中國經濟狂飆了太久,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過得太順了,反而沒有了憂患意識。

而這次的經濟危機到來看似有很多原因,其實它的到來毫不意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無論早幾年還是晚幾年,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總是逃不開的。

不過,對於曾經那些靠時代賺了錢的人而言,卻是實實在在地上了一課,也給全國經濟降了一次溫,給我們狂躁的超前消費降了一次溫。

如果不經歷過這樣的一次危機,中國經濟想要真正跨入發達行列只怕也是不現實的。

或許只有經歷過這樣的一次危機之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和未來的經濟模式纔會走向成熟。

新的經濟模式

既然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大基建模式都暫時無效了,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到底在哪裡呢?

對於新的發展方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是發展農村經濟,有的說是發展高新技術,和外國競爭,還有的說要繼續抓緊製造業,繼續向全世界輸送產能。

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對的,但無論是哪一個方向,對於每一個地區和省份來說,我們都應該吸取大基建時代的教訓,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經濟,而不要盲目從衆。

否則,再好的經濟模式和計劃,到最後也會像爛尾樓和虧本的地鐵一樣。

從今年前7個月的財政數據來看,情況的確是很不理想的。

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除了上海盈餘703億元之外,其他省份的地方財政均是入不敷出,其中財政的收支缺口超過了1000億元的省份有23個,缺口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多達15個,財政缺口3000億以上的也有4個,四川以4130億元的斥資位居首位。

而根本原因其實是這些年大多數城市根本就沒有發展產業。

面對如此困局,也只有少數的管理者呢,會兢兢業業克服困難,尋找出路。

而更多的官員在過去只會選擇捷徑,那就是大規模舉債,搞大基建,催生GDP。

只要GDP搞得好,就能晉升,至於項目能不能盈利,債務該如何解決,自有後人來管。

正是這種只顧當下,債務有後人承擔的投機思維,導致全國各地的虧損項目遍地開花。

面對這種情況,無論是經濟的形勢還是國家釋放的信號,我覺得都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要一定程度上恢復實體經濟。

這些年來,我們見識了網紅經濟和直播帶貨,各種騙局層出不窮,隨着李佳琦的淘汰和三隻羊被處罰,網紅和帶貨已經是人人喊打。

網紅經濟模式只能是部分人投機的工具,而不可能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鑰匙。

年輕人不願意在被李佳琦欺騙,不願意再成爲“舔狗”經濟的組成部分。

過去七夕和情人節經濟崩潰,都說是因爲大家都沒錢了。

結果呢?黑神話一個月狂賣2000多萬份,60多個億。

這還沒算爲了玩黑神話多少人換了新電腦設備,給PS5直接買到斷貨的事。

年輕人越來越務實,大量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務實,相較於過去盲目地超前消費,這絕對不是壞事。

而市場經濟又告訴我們,消費市場和消費意識往往會反過來促進市場的轉變,產品質量更好、更健康、更實惠,將獲得更好的消費反饋,這將讓更優質的市場經營者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國家層面來看,大量基建停工,但在承接東部製造業的基建項目上卻不會停止。

比如現在正在開發的浙贛粵運河,它依託了南方便利的水網條件,致力於構建中部運河交通,便於未來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製造業。

這樣的交通網能夠提升產業經濟發展的活力,就屬於非常值得修建的基建項目。

在世界經濟低迷的今天,我國不可能將大批製造業拱手讓人,未來製造業必定還是會成爲一大經濟支柱。

與此同時,我們的高精尖技術產業也迎來了產業升級。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亞迪和日系車之間的角逐,可以說比亞迪已經極大地衝擊了日系車市場。

同樣20萬預算,買日系總覺得自己是個大冤種。

2024年上半年財報出爐,比亞迪營收3000多億,淨利潤136億。

利潤這麼低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人家是真材實料在造車,不是光靠這品牌名頭賺錢。

你可以繼續說比亞迪的品控差,底盤不行,但市場是騙不了人的。

汽車其實不算是非常尖端的技術,但它卻是百年來最大的製造業市場之一,能夠帶動的經濟效益十分巨大,未來要實現新經濟轉型,把控汽車市場是非常必要的。

與此同時,我國的芯片製造、智能手機等技術正在崛起,近期北斗導航在國外非常火爆,尤其是不少歐洲人開始拋棄美國的GPS轉而使用中國北斗。

總體來看,在大基建時代之後,中國的經濟要朝着更加務實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