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安倍經濟學還能浴火重生嗎(杜進)

安倍晉三在經濟上最出名的是2012年12月就職後,推出「安倍三箭」,以挽救日本當時長期低迷的經濟。(美聯社)

安倍晉三原首相的突然去世,迫使岸田文雄首相重新審視安倍經濟學的功罪利弊:這項延續了將近十年的重建日本經濟的巨大工程是否成了無法續建的爛尾樓?是在自己手裡改建呢還是推倒重來?抑或轉手給下一位新業主?

安倍經濟學及其背後的政治邏輯

所謂「安倍經濟學」,是第二屆安倍政府啓動時宣佈並付諸實施的一套政策組合。根據原首相自身的解釋,它包括了三個方面或三支箭:即大膽的金融寬鬆政策、機動的財政出動政策、以及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政策目標是使受到泡沫經濟重創的日本經濟迴歸到增長的軌道。

在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安倍作爲主要助手之一參與了譭譽參半的「小泉式結構改革」,在「不改革就沒有增長」的標語式口號聲中,小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通過放鬆規制和加強競爭來促進產業和企業新陳代謝的政策。這段經驗使安倍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和艱鉅性,並悟出了一個安倍後來經常告誡其追隨者的政治信條:實施重大的政策需要時間和政治資源,萬萬不能倉促冒進,必須積累起足夠的讓人耳聞目睹的業績,爭取選民支持以鞏固政權基礎,然後纔有可能去推行艱鉅的任務。也就是說,在着手旨在提高產業和企業競爭力的傷筋動骨的結構改革之前,必須配備作爲止疼藥和補血劑的金融和財政手段來打開局面,獲取廣泛的政治支持。可以說,安倍經濟學正是基於這一政治信條的務實策略。經過安倍本人的精心包裝和積極兜售,這一政策組合被附帶上某種特殊的光圈。

實踐中的安倍經濟學

實際上,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不僅長短不齊而且強弱各異,並沒有起到相輔相成的經濟效果。應該說其中的第一支箭是頗有創意的。安倍在經歷了第一次短暫的執政的挫折後無奈下野,而在臥薪嚐膽伺機東山再起的安倍周圍,逐漸積聚了一批被稱爲通貨再膨脹主義者(reflationists)的學者和實務家。這些人認爲日本經濟的主要癥結在於通貨緊縮,而通貨緊縮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可以通過大規模的放寬金融手段向市場提供足夠的貨幣,用以實現物價的上漲,而當市場普遍形成通脹預期時,投資和消費就會增加,經濟就能實現增長。

因此,在無法降低利率(零利率)的情況探討實現貨幣寬鬆的方法,便成爲主要的政策問題,應運而生的是被稱爲異次元(不同維度)金融緩和政策,其主要手段有三:首先是日本銀行(央行)入市大量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將作爲購買資金的貨幣注入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賬戶,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其次,在購買國債時通過收益曲線的操作(yield curve control),降低長期國債的價格(利率),以壓低長期利率;第三,日本銀行還直接入市進行風險投資,即大規模購買企業股票以提振股市。截至今年7月10日,日本銀行已經擁有大約36萬億日元的股票,比如,在日本銀行擁有20%以上股份的企業中,還包括生產電子產品的TDK和纖維服飾產業的優衣庫等一批全球著名大企業。

應該說,第一支箭很快就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主要表現在日元的大幅貶值,以及股市的飆高。隨之而來的是物價水平的小幅回升,經濟增長率也呈上揚趨勢。第三支箭的增長戰略也隨之高調啓動。2013年6月的內閣會議通過了「日本再振興戰略」,確定了促進產業新陳代謝,促進供給過剩行業和企業的合併,支持勞動力向高生產性行業和企業流動等政策。兩年後內閣會議通過的「日本再振興戰略2015年改定版」,其副標題爲「投資於未來,實現生產性革命」。這些基本政策目標被寫進政府正式文件,其意義十分重大。

然而,農業、護理、醫療、教育等規制產業的改革遲遲未見進展,而促進勞動力流動和產業新陳代謝的增長戰略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改革遇到了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抵抗和社會普遍存在的避險求穩心理的阻力。在此情況下,決策層中逐漸滋生出一種幻覺,即依靠金融政策的持續和財政支出的擴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恢復經濟增長的目的。

經過長期實踐的結果,安倍經濟學陷入了深刻的困境,表現爲第一,增長戰略很難繼續推進;第二,金融寬鬆政策雖有一定效果,但沒有達到政府設定的通脹和經濟增長的目標。而正因爲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異次元的金融寬鬆政策欲罷不能;第三,其結果是,維持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第二支箭,即增加財政支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算,日本政府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12年的226%增加到了2020年的263%。2020年以後,爲減輕新冠疫情蔓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財政支出更是頻頻加碼,從今年的財政經濟基本方針看,政府已經不再提及實現財政平衡目標的時間表,從而實際上擱置了實現健全財政的政策努力。

安倍留下的負的遺產亟待處理

安倍經濟學不僅不可持續,而且造成了嚴重的市場扭曲。尤其在國債市場上,政府的大規模介入使市場的調控功能完全失效。截至今年7月10日,被安倍公開宣稱爲政府子公司的日本銀行,其持有的國債金額已經達到541萬億的空前規模,如何縮小其資產負債表已經提上了政策日程。從現狀看,如果日本政府想倣傚歐美,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那麼國債的利息償付將面臨巨大壓力,而且利率上升也將給日本經濟恢復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如果堅持零利率,則會擴大內外利差,強化日元貶值的壓力。

今年6月1日衆議院預算委員上,當時的安倍作爲執政黨最大派系的首領,還保持着對經濟政策的巨大影響力。在野黨黨首要求岸田首相澄清安倍經濟學同首相自身標榜的新資本主義政策之間的異同。雖然岸田在答辯中堅稱兩者「完全不同」,但在具體說明時卻含糊其辭,說自己提倡的新資本主義,是在維持安倍經濟學的基本宏觀經濟政策的前提下,揭示經濟的整體願景,實現經濟的持續可能性。如果岸田首相希望在維持安倍經濟學的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的基礎上,只在第三支箭的增長戰略中增加分配的因素,那麼他的政策構想似乎過於樂觀了。日元的進一步貶值和日本國債市場的拋售壓力,將迫使現首相正視日本經濟面臨的現實:安倍經濟學這一爛尾樓必須得到妥善的處理。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作者爲日本拓殖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