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世界格局大轉型下中國經濟的思考(葉敏)

大陸宣佈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分析指出,這將有利強化中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圖爲重慶一家汽車生產工廠。(新華社)

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三大轉型:人工智能的發展,綠色經濟的轉型,以及亞洲經濟體的崛起。中國位於這些轉型的中心,具備利用這些轉型的能力和機遇。然而,國內政治,外交關係和中美對抗可能阻礙這一願景的實現。

在中國,有關美國經濟的討論通常集中於負面現象,如預算超支、政府赤字、國會分歧導致預算拖延、經濟增長乏力、通脹突出以及社會矛盾。雖然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美國經濟在總體增長和就業市場超出預期。納斯達克不斷創新高、勞工工資也達到歷史高點。老百信關心的通膨問題,也比預期的要好很多。

在美國,主流媒體同樣持續看衰中國經濟,強調增長緩慢、科技發展滯後和就業市場的挑戰。中國社會和內需受到質疑,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面臨挑戰。然而,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強韌,新能源和新科技領域發展迅速,出口也出現新趨勢。

互相唱衰的原因很簡單,在中美持續對抗的情況下,強調對方的失敗有助於維護自身模式的優越性,從而起到更好的內部宣傳動員的效果。但是,其政策後果也很危險,導致自滿與忽略自身建設。例如,美國在新能源汽車和其它綠色轉型方面的努力有所放緩;而中國則在內部改革與市場活力方面步伐緩慢,國家管控的路徑越走也深,對外開放有限。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人工智能革命剛剛起步,各國及行業都需要積極面對,積極參與。在這輪技術大格局中,落後就很難再跟上。其次,氣候變暖刻不容緩,新能源產業發展正在增速。這是一個全球難題,需要各國各行業共同參與。再次,世界經濟中心向東移。亞洲經濟體,包括印度,印尼,越南等新興經濟,還有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等技術密集型經濟,都在進行積極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它們在很好地利用技術,能源和外交戰略爲本國崛起做不懈努力。

面對這三重變革態勢,中國的起點較好,內部外部結構都非常完善。比如,中國的科技、人才和市場的積累在這一輪的人工智能和綠色轉型可以遊刃有餘。而且中國的人口結構,內部發展的需要也迫使其經濟脈搏要與這兩個大轉型互動。地理位置上,中國處於亞洲經濟體的近鄰或中心,可以很便利地參與和融入亞洲經濟崛起。

不幸的是,目前中國內政、區域外交和國際政治現狀均不利於把握這三大轉型。比如,中國大陸與印度、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的關係極度惡化,已對正常的經濟技術合作造成阻礙。同時,要把握這次大轉型,中國需要社會、企業、市場主體去冒險、去捕捉和創造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有韌性,更靈活地去輔助、支撐。目前中國強調國家安全和市場風險,國有企業在內市場和對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日益鞏固,而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活力、私有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活動空間卻日益收縮。(作者爲美國波士頓大學全球研究學院國際關係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