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問題】高考地理中的海洋災害、土壤八大病:板、饞、貧、淺、酸、鹹、髒、雜!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在高考地理中,常見的海洋災害主要有風暴潮、海嘯、赤潮三種。

一、海洋災害類型

1.風暴潮

它是由於強烈的大氣擾動(如颱風、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當風暴潮來臨時,海水會漫溢上陸,沖毀海堤、房屋,淹沒農田等。

如果風暴潮和天文大潮疊加,危害會更加嚴重。比如在錢塘江入海口附近,當颱風引起的風暴潮和天文大潮同時出現時,潮水水位會遠遠超出正常水平,對沿海的城市設施和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2.海嘯

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在遠洋時波高可能較小,但當它接近海岸,進入淺水區後,波高會急劇增大。

2004年印度洋海嘯,就是由蘇門答臘島附近的海底地震引發的,這次海嘯波及印度洋周邊多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赤潮

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它的發生和海水富營養化密切相關,如陸源污染物大量排放、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等都可能導致赤潮。

赤潮會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大量赤潮生物的繁殖會消耗水中的氧氣,使魚類等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有些赤潮生物還會分泌毒素,危害海洋生物和人體健康。

二、海洋災害防治措施

1.風暴潮防治

(1)工程措施①修建防潮堤,增高加固海堤能有效阻擋風暴潮帶來的海水入侵。例如荷蘭,修建了一系列高標準的防潮堤壩,其中須德海工程通過修建攔海大壩,將須德海變成了艾瑟爾湖,大大降低了風暴潮的危害。

②建設沿海防護林,樹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減弱海浪和風暴潮的衝擊力。像我國東南沿海種植的紅樹林,它盤根錯節的根系可以有效緩衝海浪,減少風暴潮對海岸的侵蝕。

(2)非工程措施①加強風暴潮監測和預警。利用衛星遙感、浮標等設備實時監測海平面高度、海浪等數據,通過氣象部門和海洋部門發佈預警信息,使沿海居民和相關部門提前做好防範準備。

②制定應急預案,包括人員疏散、物資轉移等內容。當風暴潮預警發佈後,能有條不紊地組織居民撤離危險區域,轉移重要物資。

2.海嘯防治

(1)工程措施①建設海嘯預警系統,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嘯多發海域,通過海底地震儀、深海壓力傳感器等設備,快速探測海嘯波的產生併發出警報。

②沿海地區可以通過建築抗震設計和擡高建築物基礎等方式減輕海嘯危害。比如在日本,許多沿海建築的設計都考慮了抗震和抗海嘯的要求,基礎被擡高以減少海嘯來襲時海水的淹沒。

(2)非工程措施

①加強海嘯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衆對海嘯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如開展海嘯應急演練,讓人們知道在海嘯來臨時如何快速撤離到高處等安全地帶。

②建立國際合作機制,海嘯往往會跨越國界,各國之間共享海嘯監測數據和減災經驗,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海嘯災害。

3.赤潮防治

(1)控制污染源①減少陸源污染物排放,加強對沿海工業企業和城市污水處理的監管,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如對沿海的化工企業,要求其安裝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②科學規劃海水養殖,控制養殖密度,防止因過度養殖導致海水富營養化。例如,一些沿海地區通過劃分養殖區域、輪養等方式,減少海水養殖產生的自身污染。

(2)生態修復措施①種植大型海藻,海藻可以吸收海水中的營養鹽,和赤潮生物競爭營養物質,抑制赤潮生物的生長。②投放食藻生物,如某些貝類可以濾食赤潮生物,對防治赤潮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三、常考的海洋災害案例

1.日本3·11海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這是有記錄以來世界第五大地震。地震引發巨大海嘯,海嘯波高達數十米。

海嘯影響範圍廣,襲擊了日本東北沿海的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它沖毀了大量沿海的建築物、港口設施,如宮城縣氣仙沼市的港口幾乎完全被摧毀。

這次海嘯還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海水倒灌使得核電站的冷卻系統癱瘓,多個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周邊地區居民被迫疏散。

2.卡特里娜颶風引發的風暴潮(美國)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風暴潮伴隨着颶風而來,新奧爾良市因地勢較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防洪堤被沖垮,城市約80%被淹沒,積水最深處達6米左右。

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許多居民流離失所,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秩序產生了長期的負面影響。

3.中國渤海赤潮

渤海是中國赤潮的高發海域。由於沿岸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渤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

例如在萊州灣等地,夏季經常發生赤潮。赤潮發生時,海水顏色變紅或變褐,大量的藻類繁殖,造成魚類窒息死亡,漁業減產。同時,一些有毒赤潮藻類還會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安全以及人體健康。

目前土壤問題總結就是八個字:板、饞、貧、淺、酸、鹹、髒、雜。

土壤板結,越種越板

土壤板結,就是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耕作層變硬,透氣透水不良,嚴重影響作物根系正常生長。

主要原因

①、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②、長期過量偏施大化肥:長期過量施用大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

③、鎮壓、翻耕、澆水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

主要危害

①、根系能力下降。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而導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發育,呼吸減弱,影響養分的吸收。

②、導致缺素症。由於根系能力下降,肥水吸收能力減弱,加之土壤板結後,養分有效性差,作物易缺素。

礦物營養比例失衡,越種越饞

作物生長需要17種必需營養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視施氮、磷、鉀肥,忽視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主要表現

肥料投入越來越多,果蔬產量、品質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主要危害

①、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鈣、鎂、鐵等。

②、作物長勢差、農產品品質降低等。

有機質含量低 越種越貧

土壤的有機質是土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主要原因

當前作物複種次數增加,過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主要危害

土壤有機質損失嚴重,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緩衝性能降低,嚴重影響着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耕作層變淺,越種越淺

主要表現

由於長期使用旋耕機耕作,導致大部分土壤耕層變淺,有效活土層僅有15~20公分。

主要危害

“犁底層”的形成,阻礙了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流通,阻礙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來越差,抗旱性能不斷下降。

土壤酸化,越種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而許多地區的土壤pH值卻低於5。

主要原因

①降水或澆水量大而且集中。

②長期大量施用化肥,目前多數化肥屬酸性肥料。

主要危害

①、土壤酸化以後,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種羣數量就會增多,有益微生物種羣數量會大幅減少,從而增加根部病害的發病率。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破壞以後,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就相應的破壞了。

③、土壤養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當酸鹼度顯著升高或者降低時,土壤養分的吸收率就會下降。

④、根結線蟲喜酸性土壤環境,當土壤變酸以後,根結線蟲的數量就會變多,從而引起根結線蟲病發生。

土壤鹽漬化,越種越鹹

青綠霜、紅霜、白霜,這些現象都見過吧?這就是土壤鹽漬化的直觀表現。

主要原因

①、設施環境封閉:設施栽培下,作物對土壤水分需求量大,會使土壤深層的鹽分隨水分蒸發時上移集聚到表層。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②、施肥不合理:過度使用大化肥,以及施用未腐熟發酵的糞肥,這是主要原因。

③、耕作方式不合理:耕作層變淺,犁底層形成,鹽分容易聚積在耕作層難以下滲,使土壤表層鹽分逐年增高。

主要危害

①、鹽分離子的生理毒害。

②、造成作物生理乾旱。

③、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④、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鹽量過高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影響土壤功能。

土壤污染,越種越髒

土壤污染主要類型包括重金屬污染和有機物污染。

主要原因

化肥、農藥、農膜的殘留,未經發酵腐熟處理的有機肥,以及連作和病蟲害病原物,這些污染物長期殘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身淨化能力後就會造成土壤的污染。

主要危害

土壤生態平衡會被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狀惡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變差。

重茬障礙,越種越雜

主要表現

新棚作物根部病害發生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產量及品質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

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狀比較好,有害菌羣(雜菌)和有益菌羣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而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施入化學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羣開始慢慢失調,即有害菌羣(雜菌)的數量越積累越多,有益菌羣的數量越來越少。

土壤出現問題,作物根系不好、死棵……

怎麼辦?趕緊改良土壤!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