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不姓辜的董座 讓灰色臺泥變綠色內幕

安平灰色臺泥變綠了!原因竟與臺大有關。(圖/財訊提供)

4年前,張安平臨危上陣,成爲臺泥的新擔當。他重新塑造臺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以循環經濟取代規模生產,爲這家走過75年歲月的老企業,找出投資亮點。張安平爲何能顛覆傳統產業思維,重新打造新臺泥,原來,這背後有一段鮮爲人知的故事…

根據《財訊》報導臺灣大學有一筆臺大校務基金,這是校方以投資優質高息權值股爲重要收入的金雞母,但自2017年起就面臨臺大學生倡議應自高污染、高碳排放產業「割席」的聲音。經過學生不斷爭取,歷時3年,臺大校務基金終於在2020年12月25日完成自相關投資標的撤資,而臺泥就是其中之一。

臺大校方還在今年度財務規畫報告書中指出,未來投資原則除了個股,連所投資基金中含有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爭議性之公司持股,單一個股持股也不得超過5%,基金總持股不得超過20%,否則也將贖回基金。

不只臺大,愈來愈多的投資法人或基金,聲明將剔除高耗能產業相關的投資標的,美國哥倫比亞、史丹佛耶魯,以及英國劍橋牛津全球超過150間大學,已表示拒絕投資化石燃料、高污染等產業。

投資市場的風向已變。一位基金經理人指出,「像臺泥這樣的公司,市場的標準會拉得更高,」這一次全球主要股市,大部位的資金都沒有進入過去是一般股民最愛的大型權值傳產股,顯示穩健、高殖利率的題材,在股市的吸睛度已大不如前,「臺泥需要更sexy的東西來吸引投資人。」

《財訊》分析近年臺泥的改造工程中,可以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三項動作,其實也就是臺泥未來的投資亮點。用投資界的語言來說,臺泥確實正努力變得更sexy。

首先是整合轉投資、收斂投資架構辜成允在世時,就推動將在港上市的子公司臺泥國際私有化,但最終因大股東嘉新水泥反對而功敗垂成。同時身爲臺泥和嘉泥關係人的張安平上任後,立即完成辜成允的遺志,讓臺泥國際下市,成爲臺泥持股的百分百子公司。接着,再透過子公司臺泥循環綠能,2019年併購了原屬於關係企業中橡所投資的鋰電池生產廠能元科技,將能元從興櫃撤除公開發行。2020年又透過公開收購,讓集團另一家上市公司信昌化工下市。

這是全臺灣、全亞洲首例,但顯然這股風潮不會就此結束。此外臺泥的重要小金雞和平電力,與臺電的供電合約即將於2025年到期,在空污標準加嚴的趨勢下,屆時這座燃煤電廠恐怕很難避免除役。對臺泥來說,每年約可認列來自和平電力約30億元的轉投資收益將因此歸零。

場景回到5年前,在某場臺泥70週年活動時,當時的董事長辜成允說,臺泥70纔開始,除發展水泥傳統行業外,臺泥還涉足廢棄物處理、微藻固碳水資源處理等環保事業,構建出水泥產業所特有的「綠色環保價值鏈」。令人遺憾的,辜成允在幾個月後驟然離世。如今回首檢視,他所描繪的藍圖,正由當時匆匆接手董座的張安平一一實現中。

《財訊》報導指出,張安平是近50年來,臺泥第一位不姓辜的董事長,但接任董座4年,已徹底改造臺泥。從他上任後,臺泥不再自許「臺灣水泥業龍頭」、「中國水泥產能前十強」;而改以「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對外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