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國家警報「臺北限定」 氣象局1理由澄清:沒收到不是邊緣人

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主任解釋今日地震原因。(圖/記者陳煥丞攝)

記者李宜秦臺北報導

今日中午12:37發生規模5.9地震,整個東北部都有感,最大震度位於新竹4級。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由於地震深度較深,整體搖晃速度較慢,因此也較有感,而新竹恐因「場址效應」、「地震深度較深」影響,纔會出現最大震度4級,不過其實時間不到1秒,整體而言全臺搖晃度差不多,至於這次國家警報只有臺北發送簡訊,陳國昌說主要臺北設定3級即發,未來會傾向提高修改。

陳國昌表示,一般而言,深層地震不會造成盆地效應,通常要發生在花蓮外海的地震,才容易導致北臺灣出現盆地效應,其他地區角度則不會造成盆地效應。他舉例,若花蓮有地震,規模大的話,震波到達臺北仍大,這時盆地效應就會放大震度。

北市居民收到國家級警報的手機簡訊,陳國昌表示,這是因爲氣象局設定臺北市只要震度超過3級就會發簡訊,其他縣市則要超過4級。當時是考慮到北市人口多、房屋老舊,但因爲現代都市幾乎都有此特性,因此未來也傾向提高北市標準,他表示,「沒收到簡訊的人不是國家邊緣人」。

▲今日發生規模5.9地震。(圖/氣象局)

陳國昌表示,該處地震深度普遍較深,地震原因爲隱沒帶造成,由於隱沒帶向北隱沒,導致上盤、下盤摩擦,造成變形、破裂、回彈,因此造成地震,不過這個地區的地震通常不會有很多餘震,即使有也會消退的很快、規模小,若有餘震應會在這一兩天釋放。

陳國昌表示,由於地震深度深、規模又大,在震波傳遞過程中,短週期衰減、長週期留下,因此不只北部,連中部也有感搖晃,且因深度深,因此震央與各地區距離相差不多,此波地震搖晃速度較慢,民衆纔會感受到晃得很厲害。

陳國昌指出,本次地震最大震度出現在新竹4級,但其實不到1秒,其他地區均約3級地震,這除與地震深度身有關外,也可能與「場址效應」有關,地震的「場址效應」意指場址土層軟硬不同,造成地震波動改變的現象

陳國昌表示,本次地震對臺灣板塊能量釋放有很大幫助,今年規模6以上地震有2個、規模5以上有15個,往年平均值分別是2.3到2.5個、23個,此地震成功釋放能量,也沒有造成災害,是最好的地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