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協會 提產業發展政策三建言

第十屆臺灣電池協會理事長陳勝光。圖/電池協會提供

臺灣電池協會第十屆理監事9月19日完成交接,新任理事長陳勝光接受訪問時指出,2050淨零排放、ESG趨勢下,鋰電池產業主流逐漸走向電動車動力電池與大型儲能電池等新興應用,國產電池芯受限於產業規模,政府產業政策,內需市場逐漸有被中國電池取代之勢。電池協會呼籲政府主管部會正視臺灣電池(芯)產業面對的生存壓力,官產學研應攜手因應能源轉型下國產電池業的挑戰。

協會表示,2030年臺灣電池芯產值預計可達1,000億元,電池模組產值更上看3,000億元,若國產鋰電池芯產業無法即時發展壯大,臺灣廣大內需供應鏈產值也只能拱手讓人,臺灣本土電池產業本有一手好牌與先機,只因內需市場較慢形成,業者缺少養兵、練兵機會,未來很有可能被迫退出國際舞臺。

臺灣電池協會衡量全球化趨勢、國家能源政策及安全戰略、產業環境與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發展優劣勢分析與價值效益等,提出對政府電池儲能產業之政策的建言,包括:一、建構臺灣動力電池產業完整供應鏈,二、建立儲能電池內需市場,護持電池產業成長,三、完善鋰電池系統驗證體系。

以下爲具體應對的解決方案與推動策略,電池協會殷切期許政府相關主導單位能夠重視卓參,裨益整個國家與產業的永續發展。

一、建構臺灣動力電池產業完整供應鏈:交通部「2030年臺灣大客車全面電動化10年計劃」,由政府補助研發,理應在最關鍵的電池上採用國產品,避免在研發階段即採用中國電芯,未來量產後就很難更改替換。實際上,目前獲政府補助的國產電動大巴製造商的電池(芯)仍採用進口品。未來如因政治等各種因素中國電芯不再供貨,國內電動公車將面對全數停擺,無法動彈風險。

估計國內電動自行車與數量持續成長的電動機車、電動巴士等所需的電池數量,足夠支持一條以上的大型電芯產線。今天國家電池產業政策目標,可透過採用國產電池,讓電池產業有機會透過內需市場建立鋰電池產業國家隊,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技術經驗與應用實績,擴大產業出海口,建請政府制定相關推動政策時,整合配套規劃。

二、建立儲能電池內需市場,護持本土電池產業成長:電池儲能系統可協助擴大國內再生能源使用,近年國內電池產業界好不容易盼來臺電公司的儲能系統採購案,但近幾次採購得標電芯廠,除能元公司5MW外,其餘20MW均由外資企業得標,臺灣在地電池製造商望眼欲穿,仍無緣效力國家電業,遑論建立國內銷售實績,前進拓展東南亞的市場。

電力產業屬國安層級,過去數十年臺灣產業已建構健全的電業供應鏈,包括建立完整技術的儲能電池,臺電卻以最有利標方式決標給外資廠,考量儲能電池需要小心維護與保養,國外廠商能否如國產業者一樣隨傳隨到服務?

大型儲能案場通常需結合電機、電力電子、空調、消防與資通訊等關聯性產業,形成一個產業鏈生態,各國政府無不極力保護,建請政府在政策上以最有利標方式,優先決標給國內廠。讓國內廠商有建構電網即大型儲能案場實績,協助國產廠商擴展商機。

能源政策明定「用電大戶」需建置10%綠電或儲能設備,業請政府訂定優先採用國產儲能電池的獎助政策,以壯實國產電池產業。

三、完善鋰電池系統驗證體系:鋰電池系統硬體包含電池芯、電池模組(pack)、電池機櫃(rack)、儲能貨櫃,以及軟體電芯管理系統(BMS)、馬達驅動系統、電力調節轉換系統(PCS)、能源管理系統(EMS)等軟硬體,國際試驗標準,如IEC、UL與CNS目前並不完備、國內檢驗機構也尚未完全建立檢驗能力。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系統的檢驗、認證費動則超過千萬,期望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儘快完成相關的檢驗標準並輔導檢驗機構建立驗證能力,協助鋰電池產業取得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