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製造紅海破浪

圖1 : 歐洲車廠必須證明,從產品、財務策略到控制供應鏈等方面,都能與亞洲車廠一較高下。(source:Bosch)

[作者 陳念舜]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潮流與疫後創新產業趨勢,全球汽車產業也爲此加速電動化腳步,甚至逐漸漫延成了紅海。包括近年來由美商Tesla率先發動價格戰,以及到了今年中國大陸車廠在慕尼黑車展大出鋒頭可見一斑。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統計,2022年電動車銷售突破1,000萬輛新高,較前一年成長逾5成,估計新能源車對整體車市的滲透率也不斷攀升;且依工研院IEK Consulting推估,2040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達到智慧手機的2.3倍、半導體的1.6倍。惟若從中國乘聯會與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整車出口爲234.1萬輛、較同期成長76.9%,更優於日本上半年汽車出口量爲202萬輛、同期成長17%。這意味着大陸已穩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寶座,而排名前2名的大陸車爲上汽、奇瑞,Tesla竟居排名第3。

爲衝刺季底買氣搶市佔,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今年以來降價頻頻,不只調整零售價格,還加入了免費超級充電服務,雖然營收和獲利雙雙成長,但毛利率卻因而下修。未來更應該重視因產油國減供而助長高通膨和高利率,將帶來市場不穩定性、消費者縮減支出對汽車銷量的衝擊程度,以及小型車廠是否能撐過經濟逆風考驗,都使今年下半年的汽車市場充滿變數。

今年德國最大的慕尼黑車展(IAA Mobility)參展廠商也有約41%總部位於亞洲,大陸廠商數量更是攀升1倍之多,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小鵬等電池和電動車商。業界分析師和高層更指出,在這個電動車時代,歐洲車廠必須證明,從產品、財務策略到控制供應鏈等方面,都能與亞洲車廠一較高下。

博世集團執行長Stefan Hartung表示:「在軟體定義的未來交通中,除了硬體至關重要,不同來源的軟體間互動也很關鍵!博世則具備軟硬體專業,將應用新科技實現軟體定義汽車,使其加速上路。」爲了較以往更強化其交通移動軟體公司的定位,同時持續發展硬體專業,博世將於2024年1月1日正式重整博世交通移動業務事業羣,強化跨部門協作。目前在交通移動領域擁有約38,000名軟體工程師人數爲汽車產業之冠。

着眼淨零碳排商機 電動車規模化成長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嶽俊豪對此表示,當前全球正處於下世代汽車轉型的起點,未來電動車將配備更先進的三電系統與關鍵零組件,包括:高效率馬達、電池和智慧化控制系統等科技的進步,將讓電動車的性能更卓越、安全性更高,且更易於維護。加上充電速度的提升與更廣泛的充電設施布建,將使電池的充電時間更爲短暫,並加速電動車的普及化,其所對應的加工設備與下世代材料,也爲臺灣未來產業帶來發展的新動能。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組長熊治民進一步指出,現今電動車規模化生產需求,系受惠於淨零碳排浪潮下,各國補貼政策措施出籠、車廠製造並推出更多車款與降價促銷,以及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持續增加,促使全球電動車(HEV、BEV、PHEV、FCEV)銷量穩定成長的重要驅動因素,依Marklines統計在2021~2022年間達到1,533.2萬輛。國際能源署(IEA)更預測,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佔比約23%,將在2030年達到36%。

「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也是臺灣實現2050淨零碳排轉型目標的12項關鍵策略之一,交通部將藉由各項運具數量提升和實施環境改善配套計劃,促進電動車輛普及,預計會在2040年達到電動小客車/電動機車市售佔比100%。

大陸則是目前全球電動車及電池最大生產地區,並預計在泰國、印尼、巴西等地設廠生產電動車及電池;臺灣也由鴻海帶頭,前往印度、泰國等地佈局;以及美商Tesla考慮將分別前往印度、墨西哥設立電動車製造工廠。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10月(第96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3.10月(第96期)電動車乘A.B.C造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