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歷史經典瞬間,渡江戰役中的“背影小姑娘”,記者苦尋49年

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之後,對於解放全中國有着重要戰略意義的一次戰役,解放軍部隊能夠順利渡過長江天險,離不開當地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

在渡江戰役正式打響時,戰地記者就用照相機定格了一個經典的場景:

一位姑娘搖着船槳,載着滿船的解放軍戰士,向着對岸堅定的前行。

這位“背影小姑娘”究竟是誰?戰地記者一直在苦苦追尋。到最後,“背影小姑娘”的真實身份能夠浮出水面嗎?

1945年發起內亂時,蔣介石所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一定不會想到,失去了人民羣衆支持的他們,就如同失去了在中國持續發展的根基。終有一天,他們會成爲解放軍的手下敗將。

隨着遼瀋、淮海和平津戰役的結束,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中的結局幾乎已成定局。

中原大部分地區早已被掌握在解放軍手中,蔣介石只能帶領着國民軍隊倉皇南下,依靠長江爭取一點喘息的機會。

在國民黨內部的會議上,蔣介石指出,短時間內統一全中國的任務,目前來看是無法實現了。

不過,他們可以以長江爲界限,與共產黨分地而治。

簡言之,蔣介石想要把長江以南的地區變成國民黨的天下,並以此爲據點,逐漸蠶食長江以北的解放區。

對於這一分裂中國的行爲,我黨顯然是不會接受的。

所以在國民政府發出了和平談判的邀請之後,我黨一邊接受邀請,一邊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渡江戰役。

之所以會接受邀請,是因爲考慮到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人民羣衆都長期遭受戰爭的迫害,我黨想要將大家解救出戰爭的水火之中。

雖然對國民黨早已失去了幻想,但我黨還是願意做出努力,儘快把和平的生活狀態還給最廣大的人民羣衆。

當然,做兩手準備,這也是防止蔣介石突然翻臉。畢竟背信棄義之事,蔣介石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而在準備渡江戰役的過程中,長江沿岸地區的老百姓對解放軍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經過了漫長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老百姓早已經心知肚明,只有解放軍才能夠帶領大家走向新生活,只有共產黨才能夠讓大家實現翻身做主人的願望。

人民羣衆的喜惡都是非常直接的,誰能讓人過上好日子,他們就願意堅定不移的擁護誰,支持誰。

長江沿岸一個村莊的村長找到解放軍隊伍的首長,對他說:

首長沒有想到,鄉親們對渡江戰役竟然如此支持。

不過,共產黨軍隊的原則就是不拿羣衆一針一線。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他拿不定主意,還得請第三野戰軍的總指揮粟裕大將定奪。

當時,東北、華東和中原野戰軍,全部都集結到了長江北岸。

其中,東北野戰軍變爲了第四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變爲了第三野戰軍。而中原野戰軍則被改編爲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是這次渡江戰役的主力部隊,粟裕大將也是最高指揮官。

他說:

軍民魚水情,解放軍和老百姓永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是隻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人民纔會出現的美好局面。

沿岸地區的老百姓知道將士們願意讓自己加入,每個人都非常積極。

當地的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出動,開始在長江以北地區修築各種戰爭工事,並且開始緊急製造船隻,爲渡江戰役做準備。

同時,他們還會來往運輸糧食、武器、工程原材料,大家齊心協力,工作效率極高。

當解放軍將領想要付給老百姓酬勞時,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他們說:

他們只願意接受伙食補貼,除此之外一分錢也不願意拿。

也正是因爲老百姓們的無私付出,一艘艘船隻才能憑空出現,解放軍纔能有豐沛的後勤資源,部隊行動才能得到這麼大的支持。

後來毛主席在評價渡江戰役的時候,也着重提到了人民羣衆在這場戰役當中的貢獻。如果沒有軍民團結一心的力量,我黨又豈能在短時間內佔據解放戰爭的主動呢?

後續談判的形勢發展,果然不出我黨領導人早先所料。國民黨反動派在談判桌上公然翻臉,沒有在解決中國問題的實際層面上給出任何誠懇的態度。

既然談判無法進行,那這場渡江戰役則避無可避。

1949年4月20日,反動派政府代表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

也是在這一天,嚴陣以待了許久的解放軍部隊正式接到命令,向長江對岸發起進攻。

“百萬雄師過大江”,這場解放戰爭中英雄的戰役,註定被載入史冊。

在戰鬥正式打響之前,不少沿岸的鄉親們找到了解放軍部隊。他們說:

鄉親們其實知道,跟着解放軍一起參與渡江戰役,就一定會承擔受傷乃至犧牲的風險。

可是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英雄的中華兒女,誰都不願意當縮頭烏龜。

如果他們的付出能夠爲戰爭勝利增加那麼一點兒概率,他們都會感覺非常值得。

從大局來考慮,若是解放軍隊伍有當地老鄉的帶路,那麼進展必然會順利許多。因此,許多民工和民兵又加入到了護送解放軍隊伍過江的行列當中。

1949年4月22日傍晚,又一批解放軍隊伍準備奔赴戰場。而護送大部隊過江的老鄉,也在一旁隨時待命。

當時新華社的高級攝影記者鄒建東先生,在部隊當中承擔着戰地記者的職責。他拿着自己手中照相機,定格了不少渡江戰役開打之前的經典瞬間。

他環顧四周,發現有一些年輕的小姑娘也加入了護送隊伍的行列。

她們青春的臉上浮現着名爲希望的光芒,她們的雙眼炯炯有神,她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就像個真正的戰士一樣,勇敢的奔赴戰場。

看着這些年輕的力量,看着人民羣衆和解放軍戰士互相叮囑的場面,鄒建東心中十分感慨。這樣和諧的場面,只會出現在共產黨軍隊和人民羣衆之間。

他突發奇想,想要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感人肺腑的時刻。所以他拿起手中的照相機,把鏡頭對準了其中一位小姑娘,想要抓拍下這生動的一刻。

當時小姑娘背對着鏡頭,正在划船,微風吹拂着她的衣角,讓她的背影看起來看起來如此震撼。而在這艘船上,許多解放軍戰士正襟危坐。

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要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的勝利而奉獻一切。

船上的一位老班長看到了鄒建東手中的照相機,便對那位划船的姑娘說:

在“背影小姑娘”來不及反應之前,鄒建東已經將這個經典的場面定格了下來。

即使照片上呈現的只是一個姑娘的背影,但觀衆還是能夠看到這其中蘊含的深深團結和軍民感情,能夠體會到艱苦樸素的勞動人民對於革命的付出和貢獻。

小姑娘一直生活在江邊的農村,從來沒有見過照相機,也從來沒有照過相。她好奇地盯着鄒建東手中的照相機,不好意思地提出了一個請求:

能夠參加渡江戰役,這是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她也想用一張照片,來爲自己留個紀念。

鄒建東回答說。

不過,在那個信息交流相對閉塞的年代,尋找一個身份不明的姑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背影小姑娘”划着船槳,帶着解放軍一起往對岸去了。而鄒建東則繼續履行自己的工作任務,和大部隊一起南征北戰。

鄒建東儘管還記得小姑娘的面容,可他們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

他始終牽掛着這件事情,也希望自己有機會履行承諾,把照片送給“背影小姑娘”。可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任憑他怎麼尋找,也得不到絲毫的線索。

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即使鄒建東的人脈資源豐富,他也沒有辦法實現這個找到“背影小姑娘”的心願。

難道,他要帶着這個遺憾走到生命的終點嗎?鄒建東每每想到這件事,只覺得心情十分低落。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49年,當年意氣風發的鄒建東先生也變爲了一個老人。

在1998年,國家開始籌備紀念渡江戰役勝利50週年的影片,主創人員找到他,希望能夠在影片當中使用他當年拍下的一些經典照片。

這部影片名叫《風雨鐘山路》,主創人員特意提到,“背影小姑娘”的那張照片一定要展示出來。可如果能夠把主人公找到,這件事情豈不會更加圓滿?

主創人員的想法,正好與鄒建東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希望能夠藉助團隊的力量,更靠近一點自己的心願。

而主創團隊的執行力也非常強,他們藉助拍攝影片的機會來到了長江北岸地區,找到了當年幫助解放軍渡過長江的村民們生活的村莊。

在這裡,他們遇到了一位有着渡江經歷的阿婆。可這位阿婆拿着那張“背影小姑娘”的照片,仔細端詳了良久,然後告訴他們:

好不容易找到的線索,就這樣斷掉了。

他們非常失望,但又不能繼續灰心喪氣下去。找人這個任務,還得繼續。

就在衆人苦惱之時,一位名叫董小妹的人聯繫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

她說:

董小妹的母親名叫顏紅英,當年也參加過渡江戰役。她說:“小時候,我媽總會給我講她那個年代的故事。

她說有人拿着相機給她拍了照片,還要把照片送給她,可惜後來沒再見面,她也沒看到自己的照片。”

董小妹的說法,倒是跟鄒建東先生提到的那個承諾不謀而合。難道,“背影小姑娘”真的出現了?

過了兩天,董小妹帶着媽媽顏紅英來到了電視臺,顏紅英自己看到了照片。

她激動地從椅子上站起來,用手指着姑娘的背影,眼眶通紅地對身邊的人說:“沒有錯,那就是我,那真的就是我呀!”

接下來進行的,就是細節覈實的工作。

顏紅英對着大家講述了當年的故事,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49年,可她對某些場景還是記憶猶新。

她說:

此時遠在北京的鄒建東,也知道了顏紅英的消息。他也在等,等着組織上覈實身份以後,能夠與當年的小姑娘再相見。

1999年,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顏紅英來到了北京,見到了鄒建東。

時隔50年,他們再次相見,二人都非常激動。雖然顏紅英已經青春不再,但鄒建東似乎還是能從記憶裡找到與面前之人重合的影子。

他拿出了這張照片,鄭重其事地交到了顏紅英的手中。一場50年前的約定,到今天終於圓滿履行。

結語:

顏紅英所代表的,是全力支持人民解放軍解放事業的羣衆形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我軍深受人民羣衆的信任,也始終把羣衆放在第一位。

“背影小姑娘”,記載的不僅僅是渡江戰役的經典瞬間,更是爲人稱道的中國軍民魚水情,是一段永遠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