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行業刷新是新舊時代的轉換 而不是替代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7月8日報道

7月7日-9日,以“刷新”爲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湖北武漢中國車谷舉辦。三天時間裡,論壇共有超過60場演講、12場議題討論、1個聯盟倡議和1場巔峰對話等環節,通過衆多嘉賓的爭鳴討論,共議產業發展刷新未來。

7月8日,華人運通高合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丁磊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談到,當下,整個時代都在刷新,行業的刷新是新舊時代的轉換,而不是替代。“這種轉換不是替代的關係,是多元、混合、大跨度的轉變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刷新不是一種格式化、不是一種重啓,不是一種refresh,而是一種更大程度上的一個緯度(參數丨圖片)的整合。”

那麼,汽車產業在刷新的同時將面臨哪些問題?丁磊總結了七點:

第一,到底是顛覆還是傳承?新的時代顛覆了過去很多傳統的思維和慣性,也顛覆了很多商業模式,但是在這個顛覆中很多精華又傳承下來,比方整車的開發流程、比方軟件的開發流程,這些科學規律還是會傳承下來。

第二,面臨着解構和重組的問題,很多業務單元、很多技術單元被解構了,在解構的過程中在新的模式、新的業態下完成了重組。

第三,叫異業侵融,侵入又融合,過去很多汽車上的硬件是其它行業的,現在很多硬件都是其它行業的,比如攝像頭是手機行業的,激光雷達是通訊包括軍用行業的,包括像互聯網、手機、IT行業的很多軟件、硬件侵入到汽車行業但是融合的非常好。大家認爲這是與生俱來的汽車硬件和軟件。

第四,用戶現在購車最重要的考慮是體驗,所以是體驗至上,過去是功能至上,拿到這個車多少發動機排量、多少空間,現在完全是體驗至上,他決定買這個車本身也是在體驗的緯度上決策的。他的體驗不單是功能體驗,更多是一個場景的體驗。

第五,這個產業刷新以後戰線更長了,過去要面對一級供應商,現在要面對四五級的供應商甚至到芯片了。用戶端過去是產品的週期,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現在是用戶的生命週期,用戶買了你的車會享受到你整個生態的這些服務,並且這個循環會不斷地延續,甚至於到軟件和生態分開的這樣一個場景,所以戰線越來越長。

第六,陣地越來越寬,過去主機廠比較關注的是垂直產業鏈,而現在更要關注橫向的產業鏈,包括對重大技術投入的決策越來越難,到底進不進入芯片,到底進不進入核心控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這些對行業從業人員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決策,過去決策只要決策你的發動機、決策你的底盤控制系統,現在要決策的東西太多了。

最後一個是迭代加快,過去傳統的業態下車型的迭代基本上三、四年,小的中期改款也要一兩年,現在迭代很快,過去軟件迭代幾個月,現在軟件包括功能的迭代幾乎到了以小時來衡量的快速迭代。所以刷新是沒有辦法選擇的,要麼是被動刷新,要麼是自我刷新。

以下爲丁磊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賈可博士、各位同行,軒轅的各位學員們大家下午好!近幾年來受賈可博士的邀請,我都現場參加了藍皮書,也學到了很多。從《勇氣》到《冬芽》、到《先手》,到今天的《刷新》,一路走來,這樣一種召開也反應了賈可博士的刷新和勇氣。

今天賈可博士出了一個高考的題目叫《刷新》,來之前他跟我說你必須要有觀點同時要有論據,我今天嘗試一下。

第一個觀點,刷新是由不得你的,整個時代都在刷新。我參加汽車行業是三十年以上的經歷,作爲今天還在一線的CEO,我感觸非常多。我在一線迎接市場的挑戰、服務用戶,有很多感觸,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爲刷新帶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這個時代跟我們過去傳統的產業鏈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家可以看到製造業在PK互聯網,大家說到底是互聯網整合汽車還是汽車融合互聯網,有造手機的造汽車,也有造汽車的現在要造手機。大家還看到到底是硬件還是軟件?軟件定義汽車還是軟件定義硬件?現在芯片到底是軟件還是硬件?大家都衆說紛紜。

再有,到底是汽車還是手機,是手機的時代還是汽車的時代?再有是供應鏈還是生態圈,供應鏈是垂直的,而生態圈是發散的。到底是批售還是直營,汽車銷售是最晚開放零售的行業,其它產業早就在二三十年就進入了零售,就能夠直接面對用戶,而汽車產業到今天還有很多主機廠是通過4S店來面對用戶的。這些都是需要來進行刷新的,整個行業的刷新也是新舊時代的轉換,而不是替代。

這種轉換不是替代的關係,是多元、混合、大跨度的轉變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刷新不是一種格式化、不是一種重啓,不是一種refresh,而是一種更大程度上的一個緯度的整合。我根據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到底是顛覆還是傳承?新的時代顛覆了過去很多傳統的思維和慣性,也顛覆了很多商業模式,但是在這個顛覆中很多精華又傳承下來,比方整車的開發流程、比方軟件的開發流程,這些科學規律還是會傳承下來。同時第二個方面,面臨着解構和重組的問題,很多業務單元、很多技術單元被解構了,在解構的過程中在新的模式、新的業態下完成了重組。

第三叫異業侵融,侵入又融合,過去很多汽車上的硬件是其它行業的,現在很多硬件都是其它行業的,比如攝像頭是手機行業的,激光雷達是通訊包括軍用行業的,包括像互聯網、手機、IT行業的很多軟件、硬件侵入到汽車行業但是融合的非常好。大家認爲這是與生俱來的汽車硬件和軟件。

第四,用戶現在購車最重要的考慮是體驗,所以是體驗至上,過去是功能至上,拿到這個車多少發動機排量、多少空間,現在完全是體驗至上,他決定買這個車本身也是在體驗的緯度上決策的。他的體驗不單是功能體驗,更多是一個場景的體驗。

第五,這個產業刷新以後戰線更長了,過去要面對一級供應商,現在要面對四五級的供應商甚至到芯片了。用戶端過去是產品的週期,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現在是用戶的生命週期,用戶買了你的車會享受到你整個生態的這些服務,並且這個循環會不斷地延續,甚至於到軟件和生態分開的這樣一個場景,所以戰線越來越長。

第六,陣地越來越寬,過去主機廠比較關注的是垂直產業鏈,而現在更要關注橫向的產業鏈,包括對重大技術投入的決策越來越難,到底進不進入芯片,到底進不進入核心控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這些對行業從業人員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決策,過去決策只要決策你的發動機、決策你的底盤控制系統,現在要決策的東西太多了。

最後一個是迭代加快,過去傳統的業態下車型的迭代基本上三、四年,小的中期改款也要一兩年,現在迭代很快,過去軟件迭代幾個月,現在軟件包括功能的迭代幾乎到了以小時來衡量的快速迭代。所以刷新是沒有辦法選擇的,要麼是被動刷新,要麼是自我刷新。

在華人運通高合我們是不斷地刷新自己,同時不斷地在前瞻。比如我們在2020年9月宣佈、並在2021年5月交付的量產車型HiPhi X,它的車體造型上面部分是超跑,下面部分是SUV,這個在電動車比例裡率先進入市場,它的智能燈光系統當時是唯一量產的可編程的大燈,這個大燈除了可編程投放電影以外,還能配合夜間的自動駕駛和夜間行駛,還有ISD智能大燈可以打出表情包。這樣多功能的燈光系統,刷新了大家對汽車燈光的概念,過去行業裡雖然有這樣的夢想和追求,但沒有量產,而華人運通把這樣的夢想變成了量產的現實,還把這些智能功能提到了更高端、可以開放給用戶去一起共創。

再就是給大家印象非常深的是NT DOOR,高合展翼門,在量產車裡、在汽車歷史上這樣量產的車門是第一次投放市場,並且兩個車門可以組合開關:下雨天的時候頂門可以不開,側門可以開,根據不同的功能組合。在我們開發的領先的H-SOA架構,也就是基於服務的這樣一種電子架構的情況下,車門跟車燈可以根據音樂進行起舞、可以編程。所以我認爲這個車刷新了我職業生涯當中交付過的產品,也刷新了那個時間點上整個行業裡一個車型能夠承載、展現的性能和場景。

刷新是一個自我不斷進化的刷新。最近我們又來了一次刷新,就是新概念GT,這部車已經發布了,完全是量產的,大家看到這個照片,整個光影都是在實車下拍的。這個車看上去像來自於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後的場景。這就是用華人運通高合汽車這樣一種刷新的理念,一種願景的驅動,我們把十年、二十年以後的車帶到今天,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工程開發,要顛覆很多過去固有的傳統開發模式,才能打造這樣一部車。

我們對“GT”的概念也進行了刷新。過去GT那種流線形、低矮的形貌根深蒂固留在大家的心目中,而今天我們帶來的超跑GT完全是來自於未來的一種形式的展現,所以我認爲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創新,把過去我們腦子裡的GT完全給刷新了。它的外形代表着未來的時尚,時裝的時尚叫fashion,所有的時尚時裝一開始總被人家認爲是奇裝異服,但是今天來看經過時間檢驗,這些時尚成爲大家生活的必需。HiPhi Z的數字機甲、數字交互燈光、包括智能進出系統,就代表了未來的潮流。

第二個刷新是HiPhi Z的中控。傳統的中控只能橫的或者直的,或者橫的直的交互,我們這個中控可以有多維角度的展示,跟機器人和機器手是一樣的。這樣的應用在行業裡率先投入量產,我們叫數字生命的HiPhi Bot。通過這樣一個全新的人機交互的智能化終端,我們把數字理念融合在這部未來的新概念GT。

作爲超跑GT,HiPhi Z還有它卓越的操控感。我們強調的不是過去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排量大、噪聲大、汽油味的這種超跑,我們強調的是電子時代精準的、安靜的、平順的同時又是強勁的這樣一種超跑體驗,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刷新了超跑體驗。

在演講的最後,我知道軒轅的企業家學員大部分都是創業的,我想跟大家分享這麼一句話。我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工作時走訪過很多創業公司,這是他們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我想在飛速發展的時代、飛速刷新的時代也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每天叫醒我們的不再是鬧鐘,而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的轟鳴”。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越來越快,就像我這樣做了三十年的汽車專業人士,也感到越來越挑戰,無論是決策的東西還是判斷的知識領域,指數級的上升。但是我們沒有退路,只能一往無前,把所有焦慮都放下,就是一個字——快!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