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歷史風雲 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收復有功第一人

東沙島空拍圖。(圖/摘自高雄水利局網頁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解放軍4、5月在南海動作頻頻,日媒更報導指出,解放軍8月擬在南海進行大規模軍演,並以奪取東沙羣島目標。東沙羣島因爲優異的地理位置,是國際航海交通的重要樞紐甲午戰爭時期曾被日軍佔領,戰後由清朝驅艦前往收復。目前則由中華民國管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宣稱擁有該羣島主權

東沙羣島是由東沙島、南衛灘北衛灘3個珊瑚環礁構成,海域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最北端,距高雄約240浬。

位於南海這個充滿主權爭端的海域,東沙羣島自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見於晉代裴淵的《廣州記》,當中記載「珊瑚洲在(廣東東莞)縣南500裡;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這裡的珊瑚州指的就是東沙島及其環礁。

中國自明朝起開發東沙羣島,1860年代(清同治年間)廣東、海南兩地漁民大量前往該處從事捕魚、採藻及捕捉海龜等工作,並於東沙島搭建木製工廠進行醃曬魚肉海藻加工

▲東沙羣島位置圖。(製圖/記者林健華

東沙島一度爲日本人所佔領,1907年8月,日商西澤吉治聚衆佔領東沙,插旗改名爲「西澤島」,並在島上進行活動、建設。清朝知情後便有意收復,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前去查看。

隨後,中日展開談判清廷還拿出史料證明東沙島自古歸中國所有,隨後雙方在1909年10月11日簽訂了《東沙問題條約》,釐清主權歸屬並撤離島上的日人。李準在廣東水師提督任內,因爲先後率艦巡查東沙羣島和西沙羣島,宣示了中國對該兩處羣島的主權,爲紀念他的功績,今日南沙羣島內尚命名李準灘,而他也被當時的人譽爲「百年來維護南海主權第一人」。

▲1954年駐軍所建東沙島島碑。(圖/記者林健華攝)

二戰時期東沙島重新由日本佔領,戰後先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管轄南海諸島,後再將此地劃歸廣東省管轄。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在1949年12月退居臺灣後,繼續控制東沙,1979年7月將此地連同南沙羣島劃歸高雄市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將此地仍歸廣東省。目前東沙羣島爲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並由海岸巡防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