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心儀》噤聲‧詭異‧臺灣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防疫超前佈署,彰化縣進行精準篩檢已經4個月。(吳敏菁攝)
近年來,打擊恐怖主義和維護安全常被引用爲鎮壓個人和團體表意自由的正當理由,各國以反制爲名而通過的各種限制性立法,對錶意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權已產生嚴重衝擊。今年疫情,臺灣政府就明顯利用《社會秩序維護法》讓社會噤聲。
4月被刑事局約談過的年輕朋友說:「聽說3月以前違反《社維法》被舉報的關鍵字是『作票』。3月以後的關鍵字是『普篩』。」他只不過是在陳時中訴苦「普篩有困難」的新聞下面留了兩句話:「恐怕不是難,是下了死命令吧。」居然被截圖舉報,舉報的還是疾管署。他說:「疾管署舉報說出真相的民衆,不就是要大家閉嘴?臺灣還有言論自由嗎?」
6月疫情漸緩,社會關注轉移到振興三倍券。相對於美、日、香港,臺灣發放金額最少,領取手續最繁雜,更令人詬病的是耗費了近10億的印製及行政成本。但領到三倍券的民衆,卻發現上面的浮水印難以辨識,品質參差不齊,這不是太容易僞造了嗎?果然,議員開記者會反映有假的三倍券,卻被刑事局依違反《社維法》「散佈謠言」移送法院裁罰。但是25天后,雲林檢警宣佈破獲僞造三倍券的集團。這次《社維法》對付的是吹哨者。
傳染病防治最高準則就是儘量撈出感染者、再匡列接觸者遂行保護,便能有效降低新發病例。所以公衛界對陳時中「不普篩」政策很有意見。近來臺灣人離臺確診的案例不少,臺灣社區絕對有無症狀感染者,彰化衛生局葉彥伯局長主動對高危險羣進行篩檢,抓出無症狀感染者,絕對是大功一件,沒想到反被交政風調查!所謂「輸了事實,就提程序」,證據確鑿,用不上《社維法》,就用政風讓公務員噤聲。
於是,當重要議題浮現時,媒體、網軍配合政府帶風向,個人言論又被某種程度監控,臺灣社會就呈現一種詭異的現象:看似衆聲喧譁,討論的都是八卦;臺海風雲起,學者卻淡定地分析美中軍力對比,彷如局外人。外人看臺灣已置身「完美風暴」核心,臺灣人則「馬照跑、舞照跳」歲月靜好。這應該就是臺灣政府「選擇性噤聲」的目的。
但是,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從衆聲喧譁中整合出共識,邁向未來。但在層層框限中被噤聲的臺灣,如何形成共識?疫情逐步嚴峻,臺海風雲告急,當歲月靜好的幻相被打破的那一刻,我們將面對什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