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改了歷史 改不了臺灣地理位置(段心儀)

促轉會要求北市光復國小拆除蔣公銅像,家長不滿痛批在未經溝通、討論下,竟在假日偷偷摸摸拆銅像,作法太霸道。(摘自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

藍天燦爛,綠樹悠然,楊英風白色雕塑「水袖」前的蔣公銅像已悄然逝去,不起纖塵。事實上,當歷史教材以「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取代「臺灣光復」4個字,又只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兩件事來概括體制移入後的統治成果,請問,光復國小有什麼理由留下這個象徵罪惡的圖騰?

雖然,曾經親身走過臺灣光復至今這段歲月的人們,都還記得物資由匱乏而豐裕的過程、高速公路通車時的全民自信、薪水節節高升的年年驚喜,知道真相併非如此粗略而充滿惡意。但是,什麼是真相呢?法國哲學家傅柯說,權力不只是物質上或軍事上的威力,它更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它可以掌控知識,掌控話語權,它會告訴你,你是什麼?爲何如此?臺灣的掌權者正把這套學說耍弄到極致,正在創造他們需要的「真相」。

所以,當吳淡如問國一的女生及其同學:民國之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日據時代。日據時代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荷蘭時代。那麼荷蘭時代之前呢,學生答:猿人時代。聽者真的無須驚訝,這正是掌權者創造出來的「臺灣史」。

108課綱,國中歷史只用1個單元「從古典到傳統時代」,就介紹完從商周到隋唐宋元三千年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變遷,民族與文化的互動。只用1個單元「從傳統到現代」,就介紹完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晚清時期的東西方接觸與衝突。高中歷史則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進行以東亞地區爲範圍的主題式課程。如「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羣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並進行專題思辨評析。這種歷史課程使中國史概念虛無化,而在虛無的中國史廢墟上,正好建構「新臺灣史」。也許這就是強行推動108課綱的核心目標吧?

所以,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呼籲,108課綱對於未來有志朝數理及工科等領域發展的學子而言,高中的基礎數理教育學習時數不夠、課程深度不足,將導致未來科技人才素質降低,影響國家競爭力時,政府置若罔聞。所以,當家長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公平性多所質疑,偏又頻頻發生人爲疏失,未異地備份等低級錯誤,使大量高中職學生檔案資料遺失。教育部卻能老神在在,毫無愧悔,政府也毫無究責之意。因爲,當大戰略成功在望時,戰術小疏漏又何須在意!

但,掌權者能建構「新臺灣史」,卻無法建構「新臺灣地理」。臺灣與大陸就是隻隔着均寬180公里的海峽,與美國卻隔着10930公里的太平洋。掌權者也無法建構「新臺灣人基因」,臺灣漢人中就是有89.4%來自中國南方漢人。掌權者更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與意志!權力創造的「能量流」如果不是真相,終將隨權力而流逝,但卻席捲走了一代人的認知、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面對掌權者的短視與荒謬,誰來守護臺灣青年的競爭力、和平及未來?

(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