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當選改變不了大陸對臺政策(李義虎)

「賴蕭配」僅以4成得票率當選,這意味着賴清德將是一個弱勢的執政者。

臺灣選舉結果出爐後,大陸官方反覆就此發聲,體現了大陸對臺灣選舉結果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只是對一種事態和一個事態的關注,而非對事物發展終局的關注,因爲兩岸關係發展終局的主導權和決定權在大陸手中。最終投票結果顯示,「賴蕭配」僅以4成得票率當選,可以說是「低空掠過」,單單隻依靠基本盤勝選,這意味着賴清德將是一個弱勢的執政者。

這些結果與選前大多數專家的預期沒有太大出入,因此,人們對選舉結果並不特別感到意外。需要指出,臺灣選舉制度是一輪簡單多數(或叫相對多數)和單一選區兩票制,這種選製造就的是當選門檻很低、但上臺後卻可「權力通吃」的尷尬局面,也是時常發生臺灣政爭的重要原因。這次,在投給「賴蕭配」的4成之外仍然有6成的民意存在,反映出多數人並不支持民進黨繼續執政,是希望實現政黨輪替的。選戰中的結構性原因,主要是「藍白合」破局、棄保沒有發生等,導致最終未能實現大鐘擺效應下的政黨輪替。

在這裡,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2017年的一份報告就曾預測民進黨可能長期執政。所謂「長期執政」是指超過8年的時間和超過兩任的執政期。剩下的問題只不過是長期執政加全面執政還是長期執政加片面執政的問題。也就是說,臺灣覆雜的政治生態演變會使大鐘擺效應被突破。這份報告的主要觀點和結論是從政治版圖移動、社會結構變化、內外環境演變以及地域、族羣、階層、新媒體等多方面變量考慮提出的,雖然也參考臺灣的一些主要民調,但是從更深層次,也就是結構性層面研究問題,並不依賴民調。

實際上,多年前,大陸就表示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並不受臺灣選舉及其結果的掣肘,這是因爲:第一,大陸方面的政策是一以貫之的,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堅持推進國家統一的決心是矢志不渝的,不會受到暫時性事態的影響,也不受局勢波動的影響;第二,臺灣的這場選舉畢竟是中國內部一個地方的選舉,不管其選舉過程如何詭譎和熱鬧,充其量只是「一隅之事」;第三,臺灣政治以選舉爲主軸進行運作,是它自身的一個「老常態」,大陸方面早已超越這個「老常態」,站在更高的站位上看待問題。當然,大陸對臺政策雖不受臺灣地方選舉結果的牽制,但此時表達立場是必要的,因爲在這樣的時刻有些事情是要說清楚的。

外長王毅在最近訪問非洲的過程中就臺灣局勢闡明立場。他強調了中國對臺的基本政策和立場,要表達的一個重要意思就是「臺獨」成不了事。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不管臺灣「臺獨」勢力怎麼折騰,玩出什麼花樣,都是畫餅充飢,徒勞無功。因爲「臺獨」沒有民意基礎,沒有國際支持,更會遇到中國大陸的強有力反制。也就是說,在「臺獨」分裂勢力面前橫亙着一道無法逾越的界限。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在臺灣所進行的選舉、所發生的結果是中國內部一個地區的地方事務,無論有什麼樣的結果,都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改變不了兩岸終將走向統一的歷史大勢,阻擋不了兩岸交流與融合的進程,改變不了國際社會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和穩固格局,更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底層邏輯。

兩岸關係發展的底層邏輯就是在「臺獨」逼迫的情形下存在戰與和的選擇問題,戰與和議題近年來愈發突出,超過了其他議題,甚至超過了臺灣的統與獨議題。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有一股分裂勢力,不斷推動各種花樣的「臺獨」,成爲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和臺海地區的主要威脅。多個臺灣民調結果傳遞出明確而強烈的信息,大多數人希望降低兩岸緊張,不希望兩岸間發生戰爭,包括青年人在內,都是希望兩岸和平。這次選舉結果也顯示臺灣的主流民意對民進黨的政策,包括兩岸政策是不滿的。兩岸關係的底層邏輯反映出,「臺獨」勢力是臺海地區的麻煩製造者,「臺獨」是引爆戰爭的即時引信,分裂與兩岸和平難以相容。

從根本上講,臺灣這場選舉的結果並不意味着戰與和議題消失了,也不意味它被削弱了。這個議題仍然存在,其重要性甚至沒有任何改變,因爲現實問題依然擺在面前。兩岸關係的宏觀大勢是「必然統一」;底層邏輯是在「臺獨」與臺海和平嚴重對立的情況下,戰與和議題處於被激活狀態。

(作者系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