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改變中東格局

(圖/新華社)

當俄烏戰爭吸引了全世界注意力的時候,當美國的精神幾乎全擺在對付俄國與重建東歐秩序的時候,一個新的中東政經格局正在悄悄成形。新格局並非從俄烏戰爭纔開始胎動,但俄烏戰爭打亂的國際能源與金融秩序卻催化了中東權力板塊的移動。美國—沙烏地—中國的新三邊關係,就在這樣的脈絡下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

3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禁止美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行政命令,油價飆升至每桶130美元。爲了緩和油價對經濟的衝擊,美國希望與沙烏地和阿聯酋領導通話,說服他們增產石油,結果兩人全都拒絕與拜登通話。

3月18日,敘利亞總統小阿塞德到阿聯酋訪問。敘利亞與阿聯酋本屬敵對陣營,故這個訪問得以成行,對兩國都是外交突破。美國曾想勸阿聯王儲MBZ不要邀訪小阿塞德,但沒有成功。中東這些美國傳統的盟國愈來愈想走自己的路,也愈來愈不想唯美國馬首是瞻。

國際政治如此,國際經濟亦然。3月15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沙烏地正在和中國大陸談判,以人民幣爲其向中國出售的部分石油計價。這個談判已談了6年,中國購買了沙烏地出口的25%以上石油,如果部分改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提升,「石油美元」的地位也將受到「石油元」所侵蝕。這是個巨大的變化。

美元之所以能長保優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石油以美元計價。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沙烏地王室達成協議,沙國貨幣綁定美元,石油以美元計價,交換美國對沙國提供安全保障。但現在美沙關係似乎漸行漸遠,美國不支持沙國的葉門戰爭、堅持調查沙烏地異議記者哈紹吉遇害事件、批評沙國人權、推動與沙國宿敵伊朗的和解,更解除了持續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開始出口頁岩油與沙國石油競爭,還準備從中東抽身,將注意力轉到亞洲。凡此皆讓沙國警覺到美沙關係已今不如昔。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更讓沙國警惕美國不可恃,沙國必須用自己的方法布自己外交的局。

中國這時提供了沙國最好的選項。在帶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在2018年幫沙烏地建了麥加到麥地那的高速公路;2019年在北京舉行投資合作論壇,簽了35份合作協議,金額280億美元;2021年CNN更報導沙國在中國協助下建造導彈。

中國的中東佈局當然不只在沙烏地。2021年帶路倡議主要目標國是伊拉克,2022年1月敘利亞也加入,簽了一帶一路的備忘錄。而中國與伊朗的經貿關係也非常密切。這些國家都是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沙烏地分屬不同陣營。北京在中東的外交是跨教派的,是橋樑也是槓桿,沙國借力中國也有了自己的空間。

3月10日,沙國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表示,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華錦阿美決定參與中國東北的一個大型綜合煉油廠和石化設施開發計劃,預計於2024年投入運營。沙烏地也邀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回教齋戒月過後訪問該國,最快5月成行。中國成爲中東棋局的重要玩家,看來勢不可擋。

原本俄國在美國撤出中東後積極進入補位,但俄烏戰爭讓俄國元氣大傷,就只能眼睜睜看着中國勢力進入擴張了。這樣會出現什麼樣的中東秩序,值得關注。(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