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沉迷電子遊戲可能誘發多動症和抽動綜合症

沉迷遊戲一直是備受社會大衆關注的問題,而隨着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終端設備發展和普及,我們看到了沉迷遊戲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那麼兒童沉迷遊戲會有那些危害,我們又該如何遏制兒童沉迷遊戲現象的發生呢?

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沉迷電子設備

衆多周知,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從以前的小玩具轉變到現在的電子設備和網絡,而強行“制止”上網,會遭遇孩子的逆反心理,這就是令衆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採訪專家: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教育系博士副教授陳中

喜歡電腦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個案:我家的孩子才四歲半,現在迷上玩電腦遊戲了。每天從幼兒園回家,還沒換鞋子就先去開電腦玩遊戲,不讓玩就哭鬧,怎麼說也不聽。

個案:我家孩子才兩歲半,我們都不讓他玩電腦,沒想到他在我們玩電腦時站在邊上看,竟“自學成才”,很快能把一個個網頁、窗口或者什麼遊戲打開,如此過程讓他異常興奮,只要我們一有事離開電腦,他就馬上上去“佔位”。

調查,現在學齡前兒童(2~7歲)上網的比例爲26.2%;約八成小學生9歲前開始接觸互聯網,遊戲是上網小學生的最愛。

爲何孩子最喜愛電腦遊戲?

生理學說: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是生物遺傳的結果,是一種復演祖先進化的過程,是學習未來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徑。

心理學說:對於兒童來說,遊戲可使其得到激動人心的愉快體驗,滿足了兒童認識客觀事物的慾望。

再則,孩子發育有個特點,即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那個年齡段生理髮展賦予他們的能力去探索。兩三歲的孩子,已能夠進行手指的配合行動,當他們覺得移動鼠標和敲擊鍵盤都是用手完成的,他們當然想把自己剛有的這些技能付諸實踐。

而且小孩子很容易被聲音和畫面所吸引,只要點擊一下鼠標,就會出現各種美輪美奐的畫面,實在容易讓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衝動

無節制玩電腦遊戲是導致網癮的主因

個案:我家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愛玩電腦,也不學習了,週末作業,非得拖到星期天晚上才寫完,若硬壓着讓他寫,他三心二意的半天寫不了一個字,他坐在那,一邊放着動畫片,一邊玩着小遊戲

德國一個面對11歲到14歲學生的調查,表明:其中9%屬於沒有節制的電腦遊戲玩家。

英國一份調查數據表明,遊戲是學齡前兒童網絡成癮的主要原因。

如何判斷孩子玩電腦成癮了?

1、有一種無法抗拒的玩電腦遊戲的慾望;2、無法控制自己玩電腦的次數和每次玩電腦的時間;3、爲獲得滿足感,不得不提高玩電腦的頻率和增加玩電腦的時間;4、不玩電腦時情緒暴躁;5、冷落了自己的其他愛好,電腦以外的其他事情不感興趣,甚至是吃飯、喝水和睡覺;6、儘管明知整天坐在電腦前不好,但仍不願也不能離開電腦。

如果符合上述標準中的3條,就可以認爲這個孩子對電腦產生了依賴。

上癮了,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沉迷遊戲可能致多動症和抽動綜合症

互聯網安全監控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2-5歲的嬰幼兒中,69%懂得使用鼠標,僅有11%能夠自己繫鞋帶;會玩電腦遊戲的比例高達58%,會游泳的只佔20%,會騎自行車的佔52%。

另一個調查發現:63%的寶寶“智力發育與動作協調能力”不同步。

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問題?

孩子是運用“動作思維”來學習本領、發展智能的。孩子的思維具有直覺性具體性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境下,在玩的過程中,在發展四肢的協調性的過程中,動目、動手、動口動腦,在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中訓練其神經和認知系統。

有學者說:過早、過多地接觸電腦,有導致多動症和抽動穢語綜合徵的可能。因此說,孩子在學齡前,學開發智力的光盤,不如讓他去玩!

人會變得孤僻反叛和兇暴

個案:戴維本是一個快樂的正常孩子,玩電腦上癮後,他變得可憐、孤僻和反叛。他逃學,容易被激怒,而且偷家人朋友的東西。他追求刺激,這佔據了他整個的生活。他失眠,有焦慮症,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會變得兇暴。

教育學專家發現,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緒不穩。

爲何會如此?

最近日本神經科專家研究發現,長時間沉浸在電腦遊戲中,會顯著降低腦部前額葉的活動能力,從而導致脾氣暴躁、食慾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專家觀察了孩子在玩電腦遊戲前後腦電波的變化,發現,電腦遊戲只是對視神經產生刺激,不用通過前額葉就直接刺激手神經做出機械反應,因此人腦部的前額葉活動明顯低下,這意味着進行思考和決定、產生理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大大降低。

如果長時間沉迷於電腦遊戲,很少使用前額葉,動物性的本能反應會格外發達。“這樣就會造成行動時不考慮周圍環境和他人感受,容易以自我爲中心,不守規矩,甚至有暴力傾向。”而參加實驗的很多遊戲迷確實都覺得自己容易煩躁、衝動。

大腦的神經在10歲前是快速發育時期,必須充分地使用前額葉,這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爲了避免腦神經受到損害,至少要上中學時才能玩遊戲,最好上大學後再玩,一週一次,一次玩半小時。

遊戲上癮後會造成人情冷漠

美國和德國的調查都發現:由於玩電腦遊戲上癮,許多孩子出現了一系列“反常行爲”,如,與家人關係冷漠,不願與人交往,疏遠朋友,不合羣,少言寡語等。

爲何會如此?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爲人生活在人類的社會環境之中;如果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即使具有健全的人腦,也不可能產生人的心理。如被野獸哺育的孩子—印度“狼孩”,她在生理結構上與一般兒童沒有多大差別,但在心理髮展上卻相差很遠。她不懂人類的衣食住行,不會計算、判斷、推理、拒絕穿衣、白天睡覺,夜晚活動,凌晨3時左右總要像狼一樣引頸長嚎、手腳着地行走,不吃素食、只用牙撕咬放在地上的生肉等。

人的心理的產生和發展,不僅需要有健全的人腦,而且需要有人類的社會生活環境。

學齡前的孩子正處在發展社會技能的重要時期,而他們獲得社會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跟小夥伴玩耍、交流。如果過早地沉迷於電腦之中,與小夥伴的交往興趣下降,不願融入周圍的環境,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交往上出現缺陷,如害怕跟人打交道、自我封閉等。

逆反心理是孩子的天性

個案:有位初中生玩電腦遊戲玩上了癮,他媽不讓他玩,甚至設置了密碼,可硬是被他破解了,後來再改密碼對他還是無效,後來他父母受不了了,就把電腦的貓拿走了,而他又去買個貓,接着上。

調查發現,67%的家長是“制止”孩子玩電腦,這樣有效果嗎?

人有兩個反抗期,一個在3歲左右,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起來了;一個在十多歲時,這時的孩子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如果你“制止”,他們會“逆反”,這是天性使然。

講道理有用嗎?

沒用,因爲十歲前的孩子邏輯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

那怎麼辦?

陳中博士介紹—

現在讓孩子遠離電腦,是不現實的,但可以給其規定時間,那如何才能讓孩子自覺自願的不超時呢?

對幼兒的方法,是懲罰—“剝奪自由”。

即,如果孩子玩電腦超時了,週末就將他關在家裡,不許出去玩。因爲喜歡自由是人的天性,剝奪了幼兒出去玩的自由,可在其大腦上“烙”上深刻的印跡

還有個方法是,帶他出去玩,或讓他和小朋友玩,讓他感到電腦外的世界更有趣,更好玩。

對十多歲孩子的方法,是獎勵—“轉移興趣”。

規定時間後,若一週玩電腦沒有超時,即給獎勵,如,給錢讓他出去旅遊、看球賽,總之是他最感興趣的事,讓孩子用對其他興趣的渴望,來“轉移”對電腦的迷戀。

再就是讓他玩,只要他沒有上癮,遊戲總會玩膩的,關鍵他膩的時候就會去找新遊戲,趁這個時候你可以教他好的,PS什麼的,這樣等於有了一門技能,他愛上這個,可能就不會再去玩遊戲了。

如果上癮了,那就要看心理醫生了!

(本文轉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