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電商求生 找網紅搞直播

不只是康迅數位(Payeasy),像是東森購物網就回頭佈局實體通路,新零售則是跨足網紅電商社交平臺。

Payeasy之所以能夠轉型爲封閉型網站,靠的就是穩定的流量爲其底氣。2018年時,該網站有5成的流量來源,需要透過廣告採購導流而來,隨着企業會員愈來愈多及趨於穩定,到了2022年時只有2%的流量是靠網路廣告而來。由於不需要依賴外部廣告進行導流,就可以有穩定的交易量,且2022年的交易額比2018年時成長兩倍,所以Payeasy決定專心爲企業服務、順利轉型。

目前臺灣的電商平臺中,momo富邦媒穩居龍頭,網家雖然連虧四季,但每年也有400多億元的營業額。

而非前二大的電商業者,多半需要透過購買廣告的方式取得流量及會員,當流量成本一直墊高的情況下,業者每爭取到一個客人、一筆訂單的行銷成本大增。

社羣電商、團購網站486,對於流量成本墊高,就有切身之痛。舉例來說,2018年725萬元廣告費,可創造的業績約有8,600萬元,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爲11.9,亦即每花一元的廣告費用,可創造11.9倍的營收效益。

但到了2021年時,全年投入Meta的廣告費用拉高到2,100萬元,收益卻約9,500萬元,ROAS只有4.5,短短三年內,流量成本成長一倍多。486就表示,由於這幾年臉書及主要的搜尋引擎業者,不斷降低觸及率及改變演算法,業者投入的廣告費用不斷拉高,但是投資報酬率及廣告效果卻是有限。

東森購物董事長王令麟日前也開了第一槍,他直言臺灣電商市場只有momo一家獨大,連第二名都不易生存,他旗下的熊媽媽買菜網也收攤了,東森購物反而找回老本行,開設大型複合型商場。

而Payeasy總經理李易騰19日也坦言,綜合電商市場競爭激烈,二線業者生存不易,需要轉型及走出自己的路。

由於流量成本變高,這也使得自帶流量的網紅獲得供應商的青睞,包括新零售、美賣科技、美而快及歐買尬等電商業者,2023年也都轉向看好網紅經濟與直播商機,不與大型電商業者正面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