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移民需謹慎 高學歷就業兩極分化嚴重

歐洲時報內參消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日公佈了一份長達346頁的法國移民調查。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移民”羣體意指合法居留在法居住、以及現爲法籍的一代移民,而並未囊括在法出生的移民後代。

2014年,移民佔法國總人口8.9%、20至64歲在職羣體11.4%。相比其他經合組織成員國,法國每年新增移民佔總人口比例、增長幅度皆變化不大。

過去十年間,法國(紅框)每年新增移民人數較爲穩定。(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歐洲時報內參)

主要簽證類型家庭團聚、留學

在法國20至64歲的移民羣體中,高達70%來自非歐盟國家:主要原籍國爲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中國突尼斯美國土耳其、塞內加爾。

根據外國人材料管理檔案庫(AGDREF)數據,法國政府2016年共發放了23萬份居留證(首次發放、非續簽)。其中,家庭居留(39%)和留學簽證(32%)佔據絕大部分,僅有10%是直接向他國居民發放的工作簽證。

這一數據符合長期近十年來的趨勢:2007-2016年期間,在向非歐盟區居民發放的第一份簽證比例分別爲:技術移民(短/長期移民)在10%左右徘徊;取得家庭居留的移民比例一度超過了50%;學生約爲三分之一。

由下圖可見,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的“技術移民”比率也較低。另外,非歐盟技術移民數量僅爲歐盟技術移民數量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向非歐盟區居民發放的“第一份簽證”:家庭居留(紅框)、學生居留(綠框)佔了絕大部分

2013至2014年部分歐盟成員國移民性質(工作、家庭、留學簽證)比例。深藍色、淺藍色條形框分別爲技術簽證、家庭團聚簽證持有者比例,條紋框爲歐盟移民比例。

北非三國佔據家庭居留“半壁江山”

根據居留類型不同,非歐盟移民的原籍國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2007年至2015年期間,近半數家庭居留(45%)集中發放給來自北非三國的居民——阿爾及利亞佔21.1%(年平均人數爲18215),摩洛哥佔17.5%(15065人),突尼斯爲8.9%(7681人)。此外,中國佔3%,每年約爲2577人。

不過,從長期來看,家庭團聚簽證對法國社會貢獻能力逐漸增強:隨着逗留時間增加,持家庭居留移民的就業率上升,數年後可接近50%。另外,許多經濟移民也可能加入了家庭居留類別。換句話說,抵法五年後,對就業率貢獻最大的羣體爲家庭團聚移民(爲經濟移民的兩倍),儘管持家庭居留者躋身管理層的可能性遠低於後者(10%vs.40%)。

爲法國貢獻最多留學生的國家

相較之下,工作、學生簽證持有者原籍國的集中度就沒有如此明顯:美國(2150人、11.9%)、摩洛哥(2120人、11.7%)、突尼斯(1282人、7.1%)這前三名共佔據工作簽證發放數量的33%。中國排在馬裡、印度之後,位居第六(1009人、5.6%)。

其次,爲法國貢獻最多留學生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10077人,16.7%)、摩洛哥(6250人,10.4%)、阿爾及利亞(3930人、6.5%)。

不過,2007-2016年期間,外國人在法國持有身份以“學生移民”漲幅最大。雖然報告強調“確保留學生充分發揮潛力”,還列舉了該羣體的求職艱辛,但留學生所選的專業似乎纔是報告真正的關注點——畢竟,高達“三分之一”的留學生在學業結束後仍留在法國,而他們並不總能爲法國人手緊缺的行業貢獻力量。

法國最吸引低學歷移民?

蓋洛普世界調查(Gallop World Poll)顯示,法國在2007至2013年期間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移民目的地。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INSEE)公佈的2017年《法國社會面貌》調查報告也證實,法國的教育與生活水平、社會保險制度均優於歐盟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報告稱雖然法國失業率高於歐盟平均水平,但貧窮率卻低於後者。

然而,在高學歷的“潛在移民”眼中,法國卻不幸跌至第八名(在美國、加拿大、阿聯酋、沙特阿拉伯、西班牙、澳大利亞和英國之後)。

法國在全體潛在移民(綠框)與高學歷潛在移民羣體(藍框)中,分別位列第二、第八

經合組織毫不留情地指出:“與它的鄰國相比,法國吸引的移民特點是——教育程度明顯較低”。事實上,在被英國、德國吸引的潛在移民羣體中,高學歷者比例介於13至14%,而法國該比例僅爲6%。相比之下,心儀法國的低學歷者比例超過50%(英國、德國分別爲13%、33%)。

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法國不僅在吸引人才方面“最多”處於中等水平(遜於德國、英國),在留住人才方面的長期表現則更不盡如人意。2015至2016全球競爭力指數(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顯示,法國與高學歷、技術人才的“緣分”往往較爲短暫:例如,在法工作4年後,選擇留下的技術人才比率低至23%。經合組織認爲,法國的“薄弱環節”包括行政程序的複雜與不透明性、生活成本(特別是住房)、工資水平和社會環境。

在吸引、“挽留”人才方面,法國位於中列

移民就業率:男女差距

經合組織在報告中提供的移民就業率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部分衆所周知的情況:

首先,移民就業率普遍低於當地居民。非歐盟女性移民與法國女性的就業率差距尤其顯著(45%vs.67%);居留證期限是影響就業率的重要因素,對新移民來說尤是如此(與居留五年以上移民相比,新移民就業率低20%)。

其次,在非歐盟移民羣體中,男女就業率差距也非常明顯。在抵法不足五年的新移民羣體中,這一差距更是超過20%(作爲對照,法國男女就業率差距爲6%)。

不僅如此,對歐盟移民來說,起初的男女就業率差距會隨時間流逝而逐年縮小,但非歐盟移民羣體男女就業率差異的變化卻十分有限。另外,INSEE在2012年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來自北非數國與土耳其的女性移民就業率更是特別低(分別爲38%、25%)。相比之下,歐盟女性移民就業率至少在50%以上。

與經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相比,法國新移民羣體(尤其來自新近加入歐盟的國家與非歐盟國家的移民)的就業率同樣偏低。

新移民羣體中(抵法不足五年),男、女性就業率分別爲45%、23%

不僅就業率偏低,移民所從事的工作也多爲物流、倉儲、建築、清潔、維修以及餐飲酒店服務領域。另外,每年都有數千名的“黑工”因“經濟原因”獲得合法身份(2015年5000人,2016年6400人)。這些行業提供的崗位難以找到法國僱員,但由於行政手續限制而難以招聘外國人。據報道,不少建築、餐飲業的僱主還利用“黑工”的窘境,剋扣薪水或拒絕爲其申請合法身份。

高學歷移民就業兩極化醫生&保安

根據INSEE在2012年發佈的報告,高學歷非歐盟移民羣體(碩士以上學歷)的就業呈兩極化:研究人員(11%)、醫生(7%)、高校教師(5-6%)的比例遠遠高於法國居民(皆爲2%)。

例如,2008-2015年間,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佔據了科研簽證排行榜第一名,其次是印度、巴西、美國。持研究者簽證羣體的平均年齡爲33歲,三分之二爲男性。移民在法國研究領域更是扮演關鍵角色,不過持此類居留者往往留法年份較短。

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佔據了科研簽證排行榜第一名,緊追其後的是印度、巴西

此外,非歐盟移民從事信息工程行業的比例也略高於本土居民(10%vs.8%)。總體而言,大部分非歐盟移民(70%)密集從事約20類職業。

令人感嘆的是,與法國居民相比,高學歷非歐盟新移民“低就”的可能性足足高出2-6倍:服務生(0.5%vs0.3%)、保姆(0.5%vs0.3%)、收銀員(0.5%vs.2.5%)或者保安(0.2%vs0.2%)、工人(16%vs0.8%)。不消說,這些移民躋身管理階層的可能性也低於法國居民。

你是最被需要的人、最優秀的人嗎?

經合組織反覆指出法國現行政策的缺陷,可算是爲這兩個問題操碎了心:

能否真正爲法國篩選出最迫切需要的海外人才?能否最大程度地輔助法國的經濟發展?

它在多章總結時苦口婆心地提出各項建議(改進“緊缺人才”引入機制、建立快速答覆僱主制度),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爲:

簡化手續、引入最迫切需要的外國勞工(本國人不願乾的活,外國人頂上)吸引高素質人才積極引導留學生們填補法國就業市場空白,以“物盡其用”。

毫無疑問,爲避免成爲“令人厭棄”的就業機會競爭者、社會福利搶奪者,移民們必須卯足勁成爲兩類人——最需要的人、或是最優秀的人。大門永遠對高端人才開放。(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