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個國家級開發區在蛻變中引領經濟轉型
新華社天津4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毛振華)自1984年創辦至今,中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走過近33年曆程,形成了由219家組成的大家庭。如今,它們已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以及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區,未來更將在蛻變中承擔起引領中國經濟轉型的重任。
據中國開發區協會統計,截至目前,中國共有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和享有相同政策的特定工業園區219個。“國家級開發區無疑是中國先進製造業的聚集區和區域經濟增長極。”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師榮耀說,現有數據顯示,219個國家級開發區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611億元,佔中國經濟總量比例的11.5%。
目前,國家級開發區普遍具備了工業基礎雄厚、世界500強企業聚集、產城深度融合等外在特徵。
“它們爲中國改革開放聚集了資本。”在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盛說,各個國家級開發區初期以利用外資爲主,迅速成爲跨國資本聚集地。正因爲此,有國家級開發區的地方大都成爲當地的關鍵經濟增長點。
“國家級開發區的優勢關鍵在於其背後的一套體制機制。”寧波開發區管委會巡視員王一鳴指出,國家級開發區率先提出的開放理念、高效的政府運行機制、探索的市場經濟做法纔是更有價值的“大有希望”。
土地有償出讓制度、審批制度改革、政府“一站式”服務等在目前看來通行的做法,很多都源自國家級開發區的解放思想。從產業開發區,到產業聚集區,再到產城融合區,國家級開發區始終引領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方向,擔負着全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和試驗田的重任。
隨着國家級開發區步入“壯年”,原有政策紅利釋放殆盡,土地、人口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國家級開發區在經濟“新常態”下正呈現出增速下滑、轉型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成都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程果表示,有的國家級開發區對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偏少,對研發企業的引導力度不夠,區內政策缺乏創新活力。
“可以招商的項目 僧多粥少 畢竟有限,對於仍然主要靠外延式助力的開發區來說,發展空間正在縮小。”在煙臺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閆慶華看來,首批國家級開發區普遍存在二產比重過大,研發和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佔比低的問題,增長後勁不足。
儘管進入瓶頸期,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們在中國新一輪轉型發展中依然重任在肩。
業內人士認爲,開發區還需要加快動能轉換,發展動力變要素驅動爲創新驅動。對於二產過於集中的開發區而言,轉型升級已是刻不容緩的戰略選擇。當務之急應推動各國家級開發區率先從工業園區向科技園區轉變身份,在轉型升級中堅持騰龍換鳥與築巢引鳳相結合。
此外,從宏觀層面看,對現有開發區尤其是新建開發區進行必要的功能劃分很有必要。近年來,航空產業園、機器人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雲計算產業園等不同概念先後成爲不少開發區追逐的目標,真正實現的關鍵技術突破卻鳳毛麟角。
“不必要苛求一個模子刻出來所有開發區。”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建議,國家級開發區應從城市建設的千城一面中吸取教訓,選擇合適的產業路徑發展,爲中國經濟轉型助力。
(原標題:219個國家級開發區在蛻變中引領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