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 糞水會隨皮膚滲出!
5大警訊
經常拉肚子,千萬不能輕忽,有可能是克隆氏症找上門。腸胃科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均爲腹痛、腹瀉常被患者忽略,臨牀上不少患者出現糞水隨尿道、陰道、皮膚瘻管滲出,才被確診。
一名40多歲女性,常出現腹脹、拉肚子等症狀,起初以爲是腸躁症,服藥後症狀時好時壞,遊走各醫院,歷經一年多才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接受藥物及手術治療,效果有限,小腸仍不斷髮炎一寸一寸潰瀾,在下腹部皮膚造成三處廔管。只要過度用力如咳嗽、打噴嚏,腸道里的糞水就會循着廔管直接在皮膚滲開來,黃金沾滿了衣褲。
27歲的郭先生,身高體重比同年齡小一大號,從小飽受霸凌,談起兒子的就學經過,郭媽媽不禁掉淚。郭媽媽說,10歲開始,小郭就經常「裡急後重」、不時想上廁所卻只拉一點點,後來演變成便意一來停不住,每天腹瀉10幾次,不僅讓他無法專心上課,嚴重腹痛讓他學期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住院,永遠都在畢業照中缺席。
郭媽媽帶着他四處找醫師,耗時5年才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爲全臺第9例確定病例。「克隆氏症?那是什麼鬼東西?」聽到醫師說自己罹患克隆氏症時,郭先生覺得這是什麼怪病,搞不清楚自己爲何罹患此症,只知這個疾病讓他長期在學校遭受同學言語嘲諷與肢體霸凌的箭靶,連媽媽也遭受親戚的責難,以爲是媽媽沒有把他照顧好。
每位克隆氏症患者背後幾乎都有令人鼻酸、不堪的痛苦經歷,除了腹痛腹瀉,小腸一寸一寸發炎潰爛,近乎柔腸寸斷。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翁昭旼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爲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爲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
腸道發炎 是因爲環境太乾淨
翁昭旼進一步指出,從健保重大傷病資料得知,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便上升26倍,且人數持續攀升。以2001-2015年具重大傷病卡患者3806人估算,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22,000人。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高脂、高糖飲食),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有關。
依據國外先進國家經驗,與衛生環境的關聯性最爲明顯,環境衛生越進步,盛行率就越高。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醫師表示,老一輩的人總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食物掉桌上、地上,撿起來拍一拍沙塵還是可以吃,看似不衛生,惜食的背後卻有幾分腸道保健道理,因爲腸道微生物系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透過日積月累的免疫力訓練,免疫系統纔會逐漸成熟。
新一代藥物 治療效果佳
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但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吳登強預估在10至20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幾10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不過絕大多數民衆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知仍有不足,以致延誤就醫。吳登強說,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均已就醫一年多,顯示第一線內科、家醫科醫師對於這類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性仍不夠。
在治療上,隨着生物製劑、免疫相關藥物等研發精進,發炎性腸道患者有機會重拾正常人生,吳登強指出,發炎性腸道藥物愈來愈進步,第四代腸道專一生物製劑更精準,只抑制了管理腸道的免疫戰士,讓淋巴球、白血球不再跑到腸道組織胡亂殘殺自體正常細胞,有效緩解腸道發炎現象,讓其他的細胞保持一定的戰力,抵抗外來的敵人,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因此安全性高。目前已獲得健保給付,讓病友多了一項治療的利器。
克隆氏症患者除會影響生活品質,國外研究還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血液科惡性腫瘤等疾病 風險較一般人高出許多。翁昭旼及吳登強提出5大警訊,民衆出以下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
1.貧血
2.發燒
3.血便
4.腹痛
5.腹瀉:拉,不拉多(裡急後重)、驚!急拉(糞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