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裝修遇到「蟑螂」賠50萬還被恐嚇 專家教3招不踩雷

(圖/今週刊提供)

近幾年,裝修蟑螂橫行問題浮上枱面,消費者該如何自保?政府提醒找合法業者最重要,更要擬定「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作爲最後保護傘。

「我遇到裝修蟑螂了嗎?」新北市一名屋主去年7月透過網路找到有4.6顆星評價的水電行,師傅解決水電問題後,毛遂自薦接下室內裝修工程,但工程剛動工就不做,還把房屋當「儲藏室」,放着無關建材。

這是從事住宅消費糾紛調解十多年、社團法人臺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下稱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印象最深刻的「裝修蟑螂」案,這個案例中,屋主讓師傅拆除舊裝潢,已經付了50萬元,但之後就沒動靜,甚至還遭師傅恐嚇,雙方鬧上警局。

事實上,裝修蟑螂早就存在民間,並非新型態,只是過去資訊不透明,現在網路發達,近年成長更快速、災情更慘重,讓消費者對裝修蟑螂深惡痛絕!

百萬付出換廢墟

受害者找民代盼修法

去年6月,受害者掀開悶燒鍋,組成團體找上民代陳情。控訴付出逾百萬元,房子卻成爲廢墟……。今年7月,受害者團體又再找上民代,主張裝修蟑螂涉詐欺,應修法將詐欺樣態更明確化。

數字會說話,相關室內裝修爭議在官方數據上確實有增加趨勢。據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網站「室內設計及裝修」案件數統計,含第一次、第二次申訴及調解案件,5年前約2百件,到了2020年總件數增加到287件,2021年攀升到344件,2022年則達到420件。

若以行政院消保處統計第一次申訴的新案件數,同樣可見明顯增加趨勢。也就是說,攸關「室內設計及裝修」的消保爭議案,不論總數或新增數,皆明顯提升。

「一年申訴案件千件,至少5、6百件是裝修蟑螂!」吳翃毅逐件分析住宅消保會接獲的申訴案,認爲相關消費爭議案件中,一半跟裝修蟑螂有關,會出面申訴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儘管官方統計的「室內設計及裝修」申訴案件並非全都是裝修蟑螂案,可能只是一般消費爭議,但據消保處分析,「修繕工程瑕疵」、「裝潢不符期待或工程品質不佳衍生退費問題」、「收取款項(訂金)未履約或未如期履約」、「工程款項增加」四大爭議樣態中,後三項就被認爲是常見的裝修蟑螂行徑。

吳翃毅也指出,裝修蟑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給付方式上動手腳。一般而言,室內裝修工程採取分階段付款,確保能準時完工,但裝修蟑螂會誆騙屋主,分階段付款是簽約、開工、材料進場各付三成,形同在工程一開始就要付九成款項,但工程進度做不到一%「人就跑了」,工程契約中甚至沒有載明開工與完工日期;在沒有明確依據下,屋主若要提訴訟又曠日廢時,陷入兩難。

針對裝修蟑螂橫行,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直言,裝修蟑螂的盛行跟網路行銷發達有關。過去找室內裝修,至少是透過朋友介紹認識,現在可能僅憑網路上一面之詞,利用各種照片行銷,裝修費用又相對低廉,民衆因爲「貪便宜」而上當受騙。

不過,即使裝修蟑螂有類似「詐欺」行徑,卻往往不會成案。去年接獲民衆陳情的民進黨立委許智傑指出,因裝修蟑螂案件通常都有動工,並非完全騙錢,「要告詐欺告不成。」他認爲,政府對室內裝修的管理,纔是重點。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