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汽車再爆發,新材料之王前景誘人,五大龍頭誰受益最大?

低空經濟火熱,市場的關注點開始從飛行汽車的主機廠向上遊零部件公司蔓延。

飛行汽車需要用到的零部件,主要是三電,即電機、電池、電控。

由於電控主要是主機廠自研,電機和電池主要用在新能源車上,飛行汽車的需求相比起來就是蚊子肉。

因此實際增量需求很小,想象空間沒多少,自然很難炒得起來。

其實,在三電系統之外,機體的輕量化材料纔是增長空間最大的領域——

飛行汽車作爲航空器,有着很強烈的延長飛行距離和續航時間,提升飛行速度和安全性等要求。

要滿足這些需求,現階段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大量應用碳纖維材料。

碳纖維被譽爲“新材料之王”——

一方面,它很輕,主要是密度小帶來的,一般僅爲鋼的四分之一,鈦的五分之二,鋁的五分之三。

另一方面,強度又很高,一般爲鋼的35倍。

一束一米長的T1000級碳纖維,重量大概只有0.5克,卻足以拉動兩架C919國產大飛機。

另外,它還具有耐高溫、耐摩擦、耐腐蝕、易加工等特殊性能,是航空航天產業的關鍵材料之一。

正因爲它的優秀,下游需求才非常廣泛,涉及行業十幾個。

不過最重要的,是四大市場:

風電葉片排第一,佔比29%,風電葉片長達70-120米,因此需要碳纖維的剛性+輕量化來提升發電效率和穩定性。

航空航天第二,佔比15%,商用飛機、軍用飛機、運載火箭、無人機,幾乎所有的航空器都要用到它。

體育休閒第三,佔比14%,主要用在高端運動裝備上,像網球拍、自行車、高爾夫球杆、滑雪板、皮划艇、釣魚竿、棒球棍等,以提高賽場成績。

汽車第四,佔比12%,主要用在賽車和跑車上。

由於碳纖維太貴了,因此一般高檔車都用不起它,主要還是用“鋁”來做輕量化材料。

別看碳纖維在航空航天的需求份額只是排在第二位,但實際上是有原因的。

看上面那張表,統計時間是2020年。

那一年遭遇疫情影響,航空航天需求大幅萎縮,實際上,以前航空航天需求一直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就像這張表展現的那樣,2020-2023年,來自航空航天產業的需求是下滑了四分之一的,但2024年開始,預計將恢復高增長。

另外,風電行業在2020-2021年迎來了一波新能源牛市,產能擴張很快,也存在需求泡沫的成份。

值得關注的,還有另一個角度。

上面那張表,反映的僅僅是產量需求,如果從金額角度來看,航空航天需求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依然是第一名。

從金額的角度來看,2020年全球碳纖維來自航空航天市場的銷售額是9.87億美元,佔比37.7%。

而來自風電行業的銷售額僅爲4.28億美元,佔比16.4%。

主要原因是航空航天市場的碳纖維品種,銷售價格高達60美元/公斤,遠高於風電市場的碳纖維品種售價14美元/公斤。

航空碳纖維和風電碳纖維的價格差距高達4.28倍,兩者技術含量完全不一樣,壓根不是一個賽道的產物。

因此,能做風電碳纖維的,並不見得就能做航空碳纖維,這個是要區分清楚的。

我國碳纖維行業近幾年產能擴張得很快,2021年首次成爲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2022年我國碳纖維產量已佔全球三分之一。

從國產化率來看,2020年還只有34%,2022年就達到了53%,預計2023年已高達56%。

形勢雖然喜人,但要認真搞清楚——

上一輪碳纖維產能擴張,主要是低端的、滿足風電市場需求的碳纖維拉動。

因此,上一輪碳纖維牛市中,業績爆發強的企業,跟這輪飛行汽車需要應用的航空碳纖維,並不是一個方向。

這幾年,航空碳纖維市場的結構變化也很明顯。

看上面兩張圖,對比一下就會發現:

2020-2022年,僅僅3年時間,商用飛機的需求佔比就從52.9%下降到了33%,大幅下降了20個百分點。

相比起來,增長的主要是軍用飛機和無人機。

軍用飛機從15.8%上升至22%,提升了6.2個百分點;

無人機從4.6%上升至19%,提升了14.4個百分點,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

從用量來看,無人機從750噸增長至4000噸,更是增長了5.33倍,相當驚人。

因此,低空經濟一旦放量,預計就將像無人機行業一樣,大規模改變航空碳纖維市場的需求格局。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國碳纖維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不亞於海外龍頭日本東麗。

以性能等級要求較高的T800、T1100、M40等產品爲例,我國的中復神鷹、光威復材、恆神股份,都有產品超過了日本東麗的指標。

由於碳纖維行業的技術門檻較高,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集中度還是挺高的,根據百川盈孚數據,2022年CR4爲67.3%。

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按2023年前三季度的營收——

第一陣營,主要是光威復材、吉林碳谷、中復神鷹三家,營收規模都在16-18億元之間;

第二陣營,主要是吉林化纖和中簡科技。

分別講一下幾家公司的差別:

光威復材,是碳纖維全產業龍頭,業務覆蓋碳纖維原絲、碳纖維、複合材料等全產業鏈,是國內碳纖維行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就綜合實力而言,光威復材是排名第一的,現階段市值也最高。

中復神鷹,是民用小絲束碳纖維龍頭,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幹噴溼紡碳纖維的關鍵技術突破,基本實現對日本東麗主要碳纖維型號的對標。

就發展速度而言,中復神鷹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2019-2022年,業績年年翻倍以上增長。

吉林碳谷,以上游原絲生產爲主,毛利率要低一些,產品主要賣給吉林化纖,因此議價能力弱一些。

吉林化纖,和吉林碳谷是關聯企業,母公司都是吉林化纖集團(吉林國有企業)。

吉林化纖集團是近年來產能擴張最激進的碳纖維龍頭,2023年已擁有16萬噸原絲、4.9萬噸碳絲、1.5萬噸復材的生產能力,並計劃建設18條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碳絲生產線,同時配套建設12萬噸原絲和6萬噸復材。

吉林化纖的產能擴張雖然又快又猛,目前已經躍升爲國內規模最大,但主業仍然是傳統的粘膠纖維,營收佔比70%。

2023年二季報顯示,碳纖維營收佔比僅爲10%,而且毛利率只有3.31%,跟其它龍頭30%-40%以上的毛利率完全不可比。

23年Q3公司毛利率參考:光威復材45.99%、中復神鷹36.47%、吉林碳谷31.38%、吉林化纖13.72%。

可以判斷,業績增長最快的中復神鷹、產能擴張最快的吉林化纖&吉林碳谷,主要的目標市場都是中低端的風電行業。

而光威復材則是高中低端都有佈局,市場多元化,特點就是一個字:穩。

另外,五家龍頭中,營收規模最小的中簡科技,卻是最值得重視的——

因爲它的毛利率高達75.73%,這是唯一一家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研發生產,能實現批量供應,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企業。

公司是國內航空航天領域ZT7系列(高於T700級)碳纖維產品的最重要供應商,未來也將是低空經濟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不過有趣的是,這段時間領漲的卻是吉林化纖和吉林碳谷兩個企業。

主要是吉林化纖表示,“公司的碳纖維產品億航智能已有試用,雙方未來將更深層次地進行合作。”

億航智能是目前國內唯一獲得了飛行汽車適航證的企業,商業化速度應該是最快的。

會不會大量採購吉林化纖的產品不知道,畢竟一般下游客戶都會多方測試幾個零部件龍頭的產品。

這裡面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

但這兩公司已經成功在資本市場上將自己營銷出去了。

另外,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其它個股,我會在後續文章和私享版中和大家繼續深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