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纔是CPTPP的敲門磚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服貿的議題成爲三位總統參選人口水戰的標的,柯文哲提到要重回服貿,賴清德則說重回服貿就回到一中市場,侯友宜則轟當年擋服貿的就是民進黨與柯文哲。

我們認爲要符合當今世界經濟整合的潮流,不僅要重回服貿,而且還要開啓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兩岸去年9月都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大陸固然經濟條件及法規未盡符合,但臺灣也有經濟及政治的障礙,仍限制兩千多項大陸農業產品的進口,這就是大陸開啓兩岸貿易壁壘調查的原因,而這樣的歧視可能構成加入CPTPP的障礙;另一方面當然是政治因素,兩岸關係不和諧,可能阻礙所有會員國「共識決」的達成。

至於重啓服貿就會回到一中市場?這是把服貿與貨貿混爲一談,服貿只是市場的開放,貨貿纔是關稅減免。市場開放並不是數量上一對一的問題,它還涉及開放家數、營業範圍、資格限制等複雜的問題,貨貿因減稅纔有市場整合的問題。

事實上,區域經濟整合無論是理論上或實務上,均證明小型經濟體獲益較大,「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是「一美市場」嗎?其實墨西哥的獲益較大。《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難道是「一中市場」?事實上,許多大陸企業近年遷移到越南,享受會員國區域內產值均可算入原產地的規定,所以從大陸進口原物料零件製成的成品可算是越南產製,可以回銷,因此越南受益大於大陸。

當年太陽花及民進黨反服貿,使臺灣喪失先機。而反服貿的理由大致有三,第一是所謂黑箱作業,但事實上主管機關早已與相關公協會座談,多達百次以上,只是對一般民衆的宣導較少。第二,「服貿協議」較「貨貿協議」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使民衆瞭解的。第三是民進黨以「順口溜」誤導,例如「小黃變小紅、洗頭兼洗腦」,甚至於說是開放大陸勞工來臺。

反服貿者當年要求先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當然可以增加民意監督的力量,但是2014年行政院提出該條例草案,在2015年總統競選期間,民進黨也承諾儘快通過該條例,但迄今仍無動作,既無此條例,則兩岸未來協商就毫無意義,不過這也可能就是抗中、反對兩岸關係者的本意,這樣拒絕協商缺乏兩岸溝通管道好嗎?只要看看美中關係雖然不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仍然想方設法赴陸訪陸,雖然各說各話,但也求同有異,可以減少誤判,值得我們效法。

總之,重啓服貿、開放貨貿,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敲門磚,也才能使臺灣順利加入日思夜盼的CPTPP。(作者爲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