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公募基金的2023:誤判和應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龐華瑋廣州報道

如果回到2023年年初,機構或許會更慎重的出爐年度策略。

2023年,A股行情從受追捧的大消費開始,到大爆發的AI,再到四月崛起的“中特估”,但到了下半年,由TMT領頭大回調,直到四季度TMT的再度崛起,同時伴隨着北證50指數“一騎絕塵”。

在一個並非典型下跌市裡,2023年公募基金再度跑輸市場,延續了2022年表現。

投資人的拷問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部分基金遭遇用腳投票,反而加劇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壓力;公開喊多的資本市場研究人士與機構從業者漸多,在市場端尚未引發正向反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值此背景,盤點今年主動權益公募基金的投資路線,看看它們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誤判

當站在2023年年底,回頭看時,市場發現年初機構和專家們出現集體誤判。

比如,有不少人好奇,爲什麼中金證券對2023年經濟的十大預測,全部失敗?

比如中金年初預判與股市密切相關的幾項:美國衰退壓力加大,中國有望在2023年實現全球率先復甦;A股和港股2023年有望實現明顯正收益,港股階段性跑贏A股;國內通脹或面臨階段性壓力;房價局部面臨上行壓力;泛消費行業可能是2023年重要的超額收益領域;互聯網和醫藥行業有望在2023年迎來反轉;A股和港股資金面整體好轉,海外資金逐步迴流……

遺憾的是,這些預判全不中。

事實上,不僅中金,回頭看看各大券商對2023年經濟和A股投資的預測,也集體翻車。

2022年底,券商研報普遍認爲,當時A股市場估值已處於歷史低位水平,2023年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機構關注的投資主線是消費、高端製造、新能源、醫藥等。

比如,招商證券預測,從資金供給端看,隨着市場企穩,2023年公募基金髮行有望回暖,爲市場帶來增量資金;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指數雙降將引導外資迴流;個人養老金政策落地會帶來新的增量流動性。

又比如興業證券建議,2023年在行業配置上,沿着以軍工、儲能、光伏風電爲代表的“強者恆強”與信創、醫藥等“底部反轉”兩條主線佈局。臨近年底回頭看,其中對新能源、醫藥、軍工等屬於錯判了。

2023年年初,上證指數從3089點出發,截至2023年12月20日(下同)收於2902點,下跌6.06%。

主要股指來看,年內滬深300下跌14.83%,創業板指下跌23.18%,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6.01%。

而去年底券商集體看好的幾大領域,在2023年下跌較大,比如電力設備下跌32.47%,商貿零售下跌31.16%,房地產下跌25.97%,食品飲料下跌19.21%,醫藥生物下跌8.16%。

得失

有公募人士感慨,“以往一個主題興起,學習半年再跟進,還能賺一兩年的錢,比如白酒、新能源、醫藥等領域,但今年主題輪動太快,動輒得咎,剛研究明白跟進就跌,今年投資很難賺錢。”

2023年的開局,是以消費股和港股轟轟烈烈開場,彼時疫情政策剛剛放開,重倉消費股和港股的明星基金經理載譽歸來。

在這波反彈浪潮中,從市場來看,滯漲了兩年的港股表現尤其出色。1月29日恆生指數達到今年最高點22700點,自2022年11月初以來,僅用3個月就大幅反彈了54.48%。

而從行業來看,這波反彈浪潮中,以食品飲料、白酒爲首的消費基金表現特別亮眼。1月16日食品飲料板塊達到今年最高點,僅用兩個半月,自2022年11月初以來的反彈幅度達到40.65%。

其中,“公募一哥”張坤旗下既有港股基金,又有重倉食品飲料的基金,帶領一羣明星基金經理“王者歸來”。

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月16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這段時間回報率高達46.48%,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回報率爲42.94%;其管理的兩隻QDII收益也很好,易方達優質精選回報率高達48.30%,易方達亞洲精選回報率爲36.48%。

這一階段,張坤爲首的明星基金經理表現出色,這個時期讓投資人再度相信價值投資的力量。

明星基金經理們重倉集中在以消費爲代表的核心資產。

這期間,除張坤之外,不少明星基金經理也有出色的表現,比如,王元春管理的易方達龍頭優選兩年持有,硃紅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競爭力,以及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集英成長兩年,這些基金同期收益率均超過40%。

不過,消費的熱度除着1-2月份經濟數據出臺很快落幕,復甦的消費缺少一點市場預期中的“報復性反彈”,因此“困境反轉”和“經濟復甦”邏輯受到較大沖擊,線下消費、週期板塊等出現明顯回調和資金流出。而以白酒爲代表的核心資產板塊,仍處於2017-2020年大週期(2021年2月見頂)之後的估值消化階段。

與此同時,港股受海外資金流動性影響,反彈結束,再度走低。

此後,公募基金集體錯過今年“中特估”行情。

2023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中字頭”行情火熱,公募機構們卻集體“踏空”。事實上,銀行、保險和傳統中上游行業國企等“大象”公司,成長性相對較低,一直都並非公募青睞的對象,公募少有倉位。

而公募基金重倉的另外兩大板塊今年卻遭受重挫:

一是醫藥板塊,一方面受到此前疫情擾動估值較高,另一方面受醫保帶量採購影響,整體板塊難有機會。自2021年7月以來,醫藥板塊已連跌兩年,但對這一板塊,投資人採取了越跌越買的“抄底”策略,資金不斷涌入。

二是新能源板塊,處於需求下滑和供給激增帶來的預期“過剩”階段,是2023年跌幅最大的板塊之一。如果2023年年初買入新能源基金,到年底淨值基本都打七折。

事實上,明星基金經理們今年表現普遍都差於市場,正是因爲他們長期持有的是消費、新能源、醫藥等大白馬股。

自2021年底以來,市場風格從大盤股轉向小盤股,從成長股轉向價值股。

2023年全年,小盤股勝出,同時,價值股以“抗跌”的特性戰勝了成長股。

以“公募一哥”張坤爲例,雖然年初以來業績反彈,但隨着市場主線快速切換,業績再度下滑,截至12月20日,其管理的4只基金全部負收益,其中3只回報率爲-23%,僅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相對好些,爲-11%。

而重倉新能源的基金業績墊底。年內表現最差的是中信建投低碳成長,回報跌超52%。

明星基金經理重倉新能源的表現同樣很差,比如鄭澄然旗下的幾隻基金:廣發高端製造A下跌48.69%、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A下跌45.99%、廣發成長新動能A下跌43.56%,廣發誠享A下跌41.44%、廣發興誠A下跌41.36%、廣發鑫享A下跌40.06%。

2019年基金冠軍劉格菘管理的廣發創新升級年內回報-41.24%。名將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先進製造、國投瑞銀進寶等年內回報跌幅也超過40%,史博管理的南方新能源產業趨勢年內回報爲-39.37%。

調倉

2023年重倉以AI爲代表的TMT股的基金有不錯表現。

開年不久,ChatGPT橫空出世。AI概念自帶光環,具備了“年度主題”的所有內在條件。

一季度,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計算機、傳媒、通信、電子的漲幅分別爲36.79%、34.24%、29.51%、15.50%。

但漲得快跌得也快,4月起,電子板塊開始下跌;6月下旬起,計算機、傳媒、通訊等行業也跟着下跌,連跌3個月。這期間(6月21日至10月23日)TMT成爲市場跌幅最大的領域,傳媒、通信、計算機、電子的跌幅分別是33.76%、21.27%、26.51%、11.89%。

跌幅最小的電子是因爲跌得比較早,如果從4月7日開始下跌算起,這輪跌幅達到18.87%。

急跌後,自10月24日A股反彈以來,TMT行業再度翻身,其中,傳媒指數以18.61%再度領漲全市場。

全年來看,TMT四大行業領漲申萬31個一級行業指數,傳媒、通信、計算機、電子年內漲幅排名前4,分別爲26.24%、22.88%、8.09%、4.12%。

但是,TMT行業這一年行情是一波三折。

這也意味着,今年基金要拿到好收益,不但要選到TMT行業,而且還要選對入場和持有時機。

比如,上半年,周建勝管理的諾德新生活漲了75.07%,是上半年冠軍。該基金三季度繼續“All in”人工智能,但出現了大幅的調整,截至12月20日,下半年以來下跌45.18%,目前該基金年內收益爲-4.04%。

與之相反,周思越管理的東方區域發展上半年淨值上漲55.32%,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排名第8。下半年該基金從基本滿倉計算機,轉向酒等消費領域。躲過了計算機6月下旬以來持續3個月的大幅回調。年內收益38.52%,目前在主動權益基金中排名第5。

但今年最後一季出現了一隻最大的“黑馬”——北證50暴漲,從10月24日反彈以來,北證50一度暴漲達56%,目前漲幅略回調至49.44%。

這導致北交所主題基金異軍突起,一隻北交所主題基金順風翻盤拿下年內的冠軍。

顧鑫峰管理的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以四季度的反彈表現,年內累計回報達到49.58%,摘下主動權益基金年內冠軍。

緊隨其後的董山青管理的泰信行業精選A43.18%,劉元海管理的兩隻基金東吳移動互聯A42.743%,東吳新趨勢價值線39.61%,以及周思越管理的東方區域發展38.52%。

三季報顯示,前十大重倉股中,泰信行業精選有8只傳媒股,東吳移動互聯和東吳新趨勢價值線“All in” TMT,東方區域發展如前述上半年同樣,重倉TMT。

目前排名前列的主動權益基金,要麼是重倉TMT,要麼是重倉北交所股票。

反思

2023年,截至12月2日,上證指數下跌6.06%,滬深300下跌14.83%。

全年來看,代表主動權益基金的偏股基金指數年內收益-15.58%,繼2022年之後,再度跑輸市場。

爲什麼2023年公募跑輸市場?

2023年市場並不是典型的下跌市,但公募機構重倉的核心股——消費、新能源、醫藥等,正是下跌的重災區。

總體來看,2023年主動權益基金表現,價值風格抗跌,小盤風格穩健,科技主題類基金收益居前,新能源基金墊底。

平安證券認爲,公募跑輸市場的直接原因是行業錯配,公募重倉的成長性行業跑輸市場佔優的偏價值行業。

那爲何公募不調倉?

機構分析指出,一是規模較大基金調倉靈活度低,今年以來調倉增持TMT的幅度偏小;二是自2015年以來,佈局成長賽道的行業主題基金快速發展以及明星基金經理偏好成長類資產,是成長性行業的穩定配置力量。因此,公募基金整體的超額收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成長價值的風格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