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𫉄業缺工 自動化農機具解套

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私人企業合作,花費600餘萬從丹麥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3臺自動化農機具。此爲農民耕作情況。(摘自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臉書粉專/蔡佩珈臺北傳真)

甘𫉄(俗稱地瓜)是臺灣重要雜糧作物,卻面臨嚴重缺工問題,爲解決產業危機,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私人企業合作,花費600餘萬從丹麥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3臺自動化農機具,能減少50%人力需求、提升2倍以上生產效率,盼促使大型單位跟進,讓上述農機具以「共享」方式,服務有需要的農民,吸引年輕人投入甘𫉄產業,並促進甘𫉄產業升級與穩定發展。

農業試驗所統計,國內甘𫉄種植面積達9000至1萬公頃,年產量約25萬公噸,產值爲30億元,其中,超商烤甘𫉄年販售量逾4000萬條,銷售額超過10億元。

然國內農業面臨老化、缺工問題,甘𫉄產業亦是如此。農業試驗所表示,甘𫉄從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穫、分級等作業,都相當仰賴人力,故甘𫉄種植與採收通常爲15至20人以上的團隊作業,人力費用約佔生產成本3至4成以上,缺工問題已嚴重影響生產效率與農民收益。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所長方怡丹解釋,因甘𫉄生長地下深處,插植、採收必須不斷彎腰,也因甘𫉄重,收成搬運亦辛苦,年輕人較不願意進入甘𫉄產業,插植、採收人力更爲缺乏,現大多由60歲以上農民搭配外籍勞工種植、採收,尤其受氣候變遷影響,採收時程較以往不固定,農民都在搶人,缺工問題更加劇。

她強調,農試所希望透過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等3臺自動化機械設備,有效取代需付出最多人力的生產環節,另因單個農機具所費不貲,不鼓勵每個農民都購買,期盼此次引進的機具達成示範作用,促使合作社、農企業、代耕中心等大單位也引進,以「共享」方式,服務到有需要的農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