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甘𫉄產業缺工 農試所公私協力引進自動化農機具

爲解決產業危機,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私人企業合作,花費600餘萬從丹麥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3臺自動化農機具。(摘自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臉書粉專/蔡佩珈臺北傳真)

甘𫉄是臺灣重要雜糧作物,卻面臨嚴重缺工問題,爲解決產業危機,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私人企業合作,花費600餘萬從丹麥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3臺自動化農機具,能減少50%人力需求、提升2倍以上生產效率,盼促使大型單位跟進,讓上述農機具以「共享」方式,服務有需要的農民,並促進促進甘𫉄產業升級與穩定發展。

農業試驗所統計,國內甘𫉄種植面積達9000至1萬公頃,年產量約25萬公噸,產值爲30億元,其中,超商烤甘𫉄年販售量逾4000萬條,銷售額更超過10億元。

但農業試驗所指出,甘𫉄從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穫、分級等作業,都相當仰賴人力,故甘𫉄種植與採收通常爲15至20人以上的團隊作業,人力費用約佔生產成本3至4成以上,缺工問題已嚴重影響生產效率與農民收益。

爲協助農民建立全產業鏈機械化生產,農試所嘉義分所與瓜瓜園公司合作,從丹麥引進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等3臺自動化機械設備,盼能建立從整地覆膜、種植、噴藥施肥、中耕翻蔓到採收的機械化管理模式。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所長方怡丹指出,農民必須不斷彎腰才能插植、採收甘𫉄,長期下來,容易形成職業傷害,國內卻沒有合適的農機具能取代,經評估,發現丹麥覆模機、插植機及採收機,能有效取代需付出最多人力的生產環節。

農業試驗所說明,傳統人力覆膜需要4至5人,1個工作天能作業1公頃,新引進覆膜機則可單人作業,1個工作天就能作業1.5公頃,而且覆膜畦面較人工平整穩定。

農業試驗所表示,插植機爲單人自走式操作,具改善插植角度、深度以及植後壓實的功能,評估種苗存活率可達9成5以上,一個工作天約可作業4分地,較傳統插植效率高2倍。

針對採收機,農業試驗所表示,國內傳統人工採收方式,1天採收1公頃約需8至9人,新引進採收機人力使用爲3人,1天採收1公頃僅需4人。

方怡丹表示,因單個農機具所費不貲,不鼓勵每個農民都購買,期盼此次引進3臺農機具達成示範作用,促使合作社、農企業、代耕中心等大單位也引進,讓農機具以「共享」方式,服務到有需要的農民們。

農業試驗所強調,一貫化栽培模式提升生產效益,使甘𫉄產業實現生產鏈全機械化的目標,促進甘𫉄產業升級與穩定發展,將成爲產業發展不可獲缺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