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飛機?三菱12年砸1兆生不出日製客機 媒體曝疫情是藉口

三菱重工暫停開發首款日本國產噴射客機。圖爲該公司新加坡展示的機身模型。(美聯社)

日本經濟本週焦點當屬週五(30日)三菱重工正式宣佈終止國產噴射客機的Space Jet(原名MRJ)計劃,該項目自2008年以來已投入1兆日圓(約2769億臺幣),卻從未交付過任何1架飛機,儘管聲稱項目暫停理由疫情影響民航業需求,但日本共同社引述相關人士說法:「原因並不是因爲新冠病毒,而是三菱重工的傲慢。」

三菱重工曾與富士重工聯手,在1970年代打造出全由日本自主研發設計超音速戰鬥機F-1(1977至2006年服役,別名「超音速零戰」),因此日本經濟產業省2002年打算打造國產小型噴射機時,三菱信心滿滿提出MRJ(三菱區域型噴射客機)計劃,而且評估5年內就可研發出成本500億日圓以內小型噴射客機。

2008年三菱重工還成立全資子公司三菱航空株式會社,計劃投產政府豐田汽車集團都有注資,但從研發轉道產線始終不順,但交付日期一再延後,除2013年10月開始組裝的試飛機在2015年11月11日完成約1.5小時首飛,其後幾次試飛,以及2019年計劃改爲現名Space Jet之外,沒有任何成果,僅預算不斷膨脹,總計投入已超過當初預計每架成本20倍。

據共同社引述業界人士分析,三菱早就進退維谷,但是由於有500億日圓巨資來自政府經費,且放棄就等於昭告全球日本造不出噴射客機,使三菱對喊停計劃也有忌憚,而疫情重創ANA和全日本航空,剛好成下臺階,「被視爲向國家提出退出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業界認爲,由於民航客機競爭企業少,成功就能掀翻市場,失敗則會因開發階段所需鉅額投資而動搖企業根基。但是三菱重工聚集高學歷技術菁英,過去又有自主研發製造軍機成功經驗,內部幾乎沒有人抱持悲觀看法,而且堅持純用本土人才和技術。當三菱重工發現純本土無法克服瓶頸後,引入外國人才,又發生國內與外國技術人員對立的新問題。

報導中也指出,「暫時停止」是三菱重工與政府方面反覆協調後達成共識措辭,並暗示隨着該公司在此次中程經營計劃中把曾經視爲未來收益支柱的Space Jet排除出戰略外,實質上三菱重工重啓日本自制噴射客機開發、製造的機會已經渺茫。

事實上連目前在自衛隊中、2000年開始服役的F-2戰鬥機(俗稱平成零戰),都已經不像F-1是純日製,而是三菱重工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合作,美國F-16戰鬥機的衍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