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期存款等被正式納入M1,有何影響
2月14日,央行發佈的2025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18.52萬億元,同比增長7%。狹義貨幣(M1)餘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流通中貨幣(M0)餘額1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2%。當月淨投放現金1.41萬億元。
根據央行此前的政策安排,自今年1月起,M1正式擴容。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這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將納入M1,M0、M2的統計口徑不受影響。
有業內人士指出,M1開始按新口徑統計,1月數據可減弱春節因素影響。同時,修訂後的M1、M2會變得更加靈敏,可以更加有效地預測經濟活動的變化。
個人活期存款等被納入M1
央行去年底發佈的公告顯示,“央行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啓用新修訂的M1統計口徑。此次修訂,央行將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 而在此之前,這兩項統計均包含在M2中。
事實上,我國自1994年正式編制並向社會公佈貨幣供應量統計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將貨幣供應量分爲流通中貨幣(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三個層次。
其中,M0爲流通中貨幣,例如個人持有的人民幣現鈔、數字人民幣;此次修訂後的M1包括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例如微信錢包、支付寶中的個人資金);M2則包括了M1、單位和個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關於個人活期存款,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於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須取現可隨時用於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亦指出,總體而言,此次調整符合金融創新和移動支付方式的發展趨勢,有助於更好地適應現代支付體系演化與進步,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貨幣金融環境下貨幣流動性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並非一成不變,目前已經修訂過多次。
2001年6月,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被計入M2。2002年3月,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分別被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10月,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被納入M2。2018年1月,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被納入M2。2022年12月,流通中的數字人民幣被納入M0。
M1口徑改變有何影響?1月數據可減弱春節因素影響
隨着支付手段快速發展,我國M1統計口徑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優化,自今年1月起,M1數據將按照新的統計口徑發佈。
業內專家表示,新口徑下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併被納入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活期存款“蹺蹺板”效應。也就是說,M1開始按新口徑統計,1月數據可減弱春節因素影響。
事實上,春節期間M0會呈現季節性波動。春節前,出於發放壓歲錢、紅包等節日習俗的現金持有需求,居民會從銀行(個人活期存款賬戶)取出人民幣現鈔(流通中貨幣)備用,導致M0增加。春節後,居民將現鈔(流通中貨幣)存入銀行(個人活期存款賬戶),導致M0減少。
與此同時,單位向個人發放工資時,貨幣從單位活期存款賬戶轉入個人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減少;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消費時,個人通過銀行卡(個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錢包、支付寶(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轉賬,貨幣轉入商戶的單位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增加;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
也有銀行人士反映,1月信貸數據較好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節前供應鏈和項目進度款結算、員工薪酬獎金髮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釋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會有減少。從以往經驗看,對於下個月數據,屆時與1月數據合併觀察會更爲合理,可以熨平春節效應等因素擾動。
“總的來看,隨着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協同發力,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將不斷增強,有效融資需求有望進一步回升,爲金融總量合理增長提供堅實穩定的基礎。”業內人士認爲,金融體系也將保持流動性充裕和適度寬鬆的社會融資環境,有力支持經濟平穩開局和回升向好。
中國銀河宏觀亦在此前發佈的研報中指出,參考國際經驗,伴隨經濟發展,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會減弱,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也會減弱,因此宏觀調控會逐步從數量型調控轉向價格型調控。中國銀河宏觀認爲,此次口徑調整完成之後,M1、M2會變得更加靈敏,能夠成爲更有效的經濟活動變化預測指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