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卡關 不難解決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供電6計劃,半數卡關」,文中引用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立法院報告臺電6大電力開發計劃進度。依部長的報告,6大計劃中,臺中協和電廠卡在環評,興達燃氣機組通過環評也較預期晚了9個月,3大方案佔臺電總裝置容量19%,王部長說將對供電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3大方案受阻影響的其實是全國供電安全,及北部供電平衡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的衝擊也應分開討論。

先以全國而言,以2026年爲準,已通過環評的大潭7到9號機增加316萬瓩,興達3個機組增加390萬瓩。未通過環評的有臺中兩部機260萬瓩及協和1號機130萬瓩(協和2號機130萬瓩預計2030年完工商轉),所以2026年前環評受阻機組共390萬瓩。

但2026年前除役機組中有核二兩部機共197萬瓩,核三兩部機共190萬瓩,及一般人極少注意的臺塑麥寮民營電廠的3部機組,共180萬瓩超臨界燃煤機組。這7部機組裝置容量共567萬瓩,遠大於目前受阻於環評的390萬瓩。核二及核三廠可延役20年,麥寮機組與臺電合約只有25年,但燃煤機組壽命至少40年,所以只要臺電與其續約,仍可爲臺灣提供15年的廉價電力。

麥寮機組爲較先進的超臨界機組,若在2024及2025年分別除役,屆時較爲老舊的臺中次臨界燃煤機組因未達40年年限仍繼續運轉,好像有些不合理個人並不主張臺中機組要提前除役,而是以臺中機組壽命40年證明較其先進的麥寮機組當然也應至少運轉40年,爲全民提供每度電成本遠較燃氣機組爲低廉的電力。麥寮機組未到使用年限即提前退休,其實是全民的損失

以北部供電平衡而言,核二廠兩部機共197萬瓩,也大於協和1部機130萬瓩,核二延役對北部供電平衡的貢獻也遠大於協和1部機。

更重要的是,若核二及核三延役,每年可提供300億度無碳電力,再生能源只要取代因核一除役造成的100億度無碳電力缺口即可,而非原先規畫非核家園的400億度無碳電力缺口。目前找不到土地太陽能及尚未動工離岸風電均可停工或解約,省下的綠電建置成本絕對上兆元。

供電因電廠環評卡關其實有極簡單的解決方案

作者爲臺灣能源部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