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超徵非福 財部應正視稅收預算編列失真問題

財政爲庶政之母,如果政府連收入都算不精準,如何讓人對施政有信心。圖/本報資料照片

財政部近日釋出明年綜所稅免稅額提高的利多,全民可望受惠。但另一方面,由於總稅收已確定將連續三年超徵,引發部分立委認爲財政部有低編預算以便達標之嫌,也點燃立委對應否提高明年稅收預算數或要求政府再度還稅於民的爭議。

平心而論,由於賦稅收入自籌編至執行完畢,期間會有近兩年的時間落差,加以稅收預測涉及未來經濟情勢變化,相關參數如經濟成長率及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情形等常出現變化,確實會讓稅收實徵數無法貼近預算數。

財政部的難處可以理解,觀諸其他國家也存在無法精準預測稅收的情形,但是以數據來看,110年度全國賦稅收入實徵數高於該年度預算數4,327億元,比預算數多出17.7%,111年度則超徵4,950億元、多18.2%,都不是小數字。

再看112年稅收預算數約3.07兆元,前十月已實徵3兆223億元,財政部預估全年可能超徵3,000億到3,700億元。如果以超徵3,000億元計算,則112年實徵數將再度比預算數高出10%左右,即連三年超徵幅度都逾1成。

財政部當然可以把實徵數和預算數大幅差異的情況歸責給國內外經濟變化,但同時也必須面對稅收估測失準的事實,長此以往,國人要如何對財政部編列的數字有信心?且稅收估測不準,不是隻會發生在大幅超徵,也不排除會面臨鉅額減徵。超徵時,政府或可用還稅於民、普發現金或是減少舉債等方式以杜悠悠之口;萬一因估測失靈而大幅減徵,政府即會面臨財政缺口、被迫增加舉債。

因此,對於預算編列估測失準或數字管理失靈,財政部絕不能以等閒視之,用一句時間差就交帶了事,除了內部檢討,相關改進措施理應經過更嚴正的檢視過程和公評,而非關起門來說有改進就算。

像是財政部強調,已以營業稅爲例,研議運用智慧系統建立中央政府稅課收入估測模型,並持續掌握最新經濟情勢及稅收估測相關因素,及參考相關稅目申報繳稅情形,作爲稅收編列參考資訊,以提升稅收預算編列準確度。

財政部更在向立院提出的報告中表示,今年已成立「財政部稅收估測專案小組」,將相關建議納入113年度各項稅收估測參考;另委外研究「精進中央政府內地稅稅收估測模型」;且運用智慧系統建立中央政府稅課收入估測模型。

但以財政部稅收估測專案小組爲例,具體成員究竟有哪些人、參考指標爲何,外界仍一無所知;對於相關委員和資料的正確度及參考性也有待時間驗證。更讓人憂心的是,相關機制在國際情勢多變時,仍難有效克服時間差。

且過往財政部於每年預算籌編期間,也都強調是綜合考量國內、外經濟情勢及經濟成長率,並參酌各稅目特性、近年實徵情形、稅制調整等因素來覈實推估編列,但結果編出來的數字依然失真,很難期待多了學者和AI就能解決。

以113年預算來說,證交稅比112年多編34.53%至2,086.63億元,據財政部報告,主要是參考112年4月至7月股市日均成交值3,563.24億元、當衝佔比約40%、113年交易日數244天推估,但這樣的估算方式,即明顯未列入國際變數。

舉例來說,財政部編列明年證交稅預算後,以巴衝突才明顯升溫,後續也沒人能保證不再出現其他影響市場的黑天鵝或灰犀牛,在此情況下,證交稅預算比112年多編535.63億元,是否可以順利達標,實在很難讓人有十足信心。

至於營業稅的部分,財政部強調是運用智慧系統建立營業稅初步估測模型,並基於營業稅稅基主要爲民間消費,納入民間消費支出及其成長率等相關估測參數,從而推估113年營業稅預算3,275.14億元,較112年度預算數增加21%。

衆所周知,民間消費仍取決於經濟情勢,以經濟成長率來說,單是今年經濟成長率估值從年初的2%以上,到後來確定不保2,再到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預估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僅0.8%,連保1可能都成問題。

在經濟數據估值都難以相信,預測一變再變的情況下,國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動向也尚未確定,加上國際地緣政治風險隱憂仍在,財政部單憑所謂智慧系統和目前粗估的各種數據估值來編列出的預算,基本上根本不可能準確。

財政爲庶政之母,如果政府連收入都算不精準,如何讓人對施政有信心。財政部估算稅收的各種精進計劃應該更公開透明、廣納百川,就算不能百分之百精確,誤差值至少應縮減至10%以內或更小,這纔是財政部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