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幾時歸去作個閒人?談賦閒人口跌破百萬的現象

工商社論》

蘇東坡五十多歲就有退休的想法,他在《行香子》一詞這麼說:「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這個閒人的意境令人嚮往,卻不太容易實現。

不只是蘇東坡這麼想,工作二、三十年的人大概都有這個想法,都想享受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的悠閒生活,過着快意的退休人生。但是,比起蘇東坡,今天想當個閒人,更不容易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我國賦閒人口(賦閒、傷病)逐年下滑,今年前七個月已跌破百萬人,降至97萬,近11年最低。

依主計總處調查,我國賦閒人口於2000年不及50萬,2014年升破100萬,隨後八年都逾百萬,但近三年已呈下滑,尤以今年下滑速度最快。何以賦閒人口昔日快速升高,近年又快速下滑,這反映了什麼意義,我們有以下四點的觀察:

第一、國人退休年齡延後:統計資料發現賦閒人口有90%落在45~64歲,這是個還可以工作的年齡,但他們選擇賦閒,這是什麼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綜觀主計總處的調查及勞保資料會發現,國人平均退休年齡已由2006年的55.2歲延至2016年的58.6歲,再延至去年的62.8歲,延後退休的趨勢很明顯,過去選擇提早退休,近年選擇延後退休,從而使得賦閒人口由升而降,這個現象值得注意。

第二、退休年金盃水車薪:退休後要過日子,就需要錢,而如今除了軍公教退休年金還算寬裕,一般上班族退休後每個月所領的勞保老年年金、加上勞退,多數還不到2萬元,這樣的收入已相當拮据,如果忽然生個病,龐大的醫療照護開銷,會帶來很大的壓力,除非薄有資產足以養老,否則估算一下,多數人還是會緩幾年再退休,以保障日後的經濟安全。

第三、家庭儲蓄每況愈下:我國家庭儲蓄率早年是高的,1990年代初期高達30%,隨後降至25%,近年降至20%~21%,過去兩年升高系受疫情影響,非長期趨勢,可加以忽略。人之所以需要儲蓄,是爲了日後失業、年老的不時之需,但這些年儲蓄率快速下滑,說明人們的保障又少了一層,尤其這裡的家庭儲蓄率是平均數,若取中產家庭的儲蓄率,更已降至12%,儲蓄率的下滑應該也是多數人無法早日退休,作個閒人的原因。

第四、中高齡勞參率升高:賦閒人口的下滑,其原因如上所言,一方面是退休年金盃水車薪,一方面是儲蓄率每況愈下,而反映在勞動市場就是中高齡的勞參率逐年提高,50~54歲今年前七個月提升至76.0%,55~59歲已直逼60%,60歲以上的也接近40%,這些數字都創了二十多年新高,甚至是歷年新高,反映中高齡投入工作行列的比率與日俱增,已成爲一個趨勢。

綜上,賦閒人口跌破百萬人,總的來說,就是大家變窮了,因爲窮了所以儲蓄率無法像以前這麼高,沒有那麼多的儲蓄,自然無法安心退休享受閒雲野鶴的生活。那麼何以變窮了?這是因爲薪資成長太緩,緩到難以想像,近年政府雖年年調高基本工資,但多數上班族的薪水並未因此調升,多數人的處境和薪資平均數有着不小落差。此外,考慮通膨因素後的實質薪資更讓人嘆息,今(2022)年前七個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1,416元,非僅負成長,與2001的40,247元也相差無幾,21年之久竟然只成長2.9%,長期如此,中產家庭怎能不變窮呢?

那麼再往下追問,何以薪資成長這麼緩呢?這是因爲長期以來,臺灣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有很大的比例都落在低薪的行業、職類,這告訴我們,如果產業結構不改變,薪資就不可能突飛猛進,薪資不突飛猛進則儲蓄率還會再降低,人們還會更窮,然後多數人不敢退休,或許勞參率提高會被認爲是好事,事實上是生活沒品質,辛苦一生只能勉強度日,而以惶恐的心情迎接老年歲月,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蘇東坡《行香子》說:「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東坡一生辛苦,終老於海南島,沒作成閒人,看看臺灣退休年齡逐年延後,想退休作個閒人,只怕是愈來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