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金融策略纔是永續發展目標的解方

工商社論

公投即將進入到最後倒數階段,其中「重啓核四」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遷建」議案屬專業範疇,與科學論證息息相關,但此次公投儼然已經成爲藍綠對決的政治工具,不問專業,只問顏色,絕大多數贊成或反對公投提案者的意識型態主導性,已遠遠超越其本身相對淺薄的科學認知,不但扭曲這次公投的意義且墊高了社會成本。

事實上,正反雙方絕大多數人答不出「核能」和「天然氣」等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更無法迴應不同發電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外部成本有多高,因此,一直以來,大衆無法理性討論爲何核能在國際上被視爲潔淨能源的理由,或我們是否該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討論如何以核養綠。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以及NEA的估計,燃煤的環境外部成本是核能的12倍之多,而天然氣的環境外部成本也是核能的9倍以上。如果追求永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認知,那麼核能應該比燃煤、燃氣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至少不應該是被追打的對象。原本科學應該成爲政治決策的基石,政策做成後,政治力量應該反過來確保科學不致被誤解或扭曲,但在現實上,一味強調政治正確卻往往悖離了科學的正確論述。

同樣地,爲了處理氣候變遷議題,要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遏止氣溫上升1.5度C,需要大幅改變人類的生產和消費行爲。要形成有責任的市場經濟活動,僅依靠科學勸說的力量實屬有限,因爲減碳成本相當高,鮮少企業會願意投注巨資從事環境改善。因此,各國紛紛建立碳市場,期待藉由市場的力量進行減碳行爲的導引,歐盟現行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甚至高達1公噸2,000元臺幣,更證明若沒有適當的碳交易價格,實在很難看見目標下的企業減碳行爲以及環境技術的導入。因此,在國內外政治重度干擾的困境下,金融工具與市場手段在國際間已被賦予厚望,成爲追求永續發展的終極策略與真正的推動力量,這也是爲何現今各項ESG的相關倡議與發展蓬勃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市場手段與管制建立,如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經濟活動環境分類標準以及碳邊境調整機制,是目前各國邁向碳中和的重要制度發展潮流。固然,環境市場制度建立不易且須考量國內企業接受程度,而需要更多研議時間或規劃,但不能不警覺的是,2030年各國的市場手段一旦落實成形,我國企業可能被遠遠拋在國際市場之外的可能性。換言之,如果想要藉提升臺灣環境表現,進而增加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而市場策略會是減碳成效的重要關鍵。

金管會黃天牧主委在12月初時,呼籲各金融機構要開始盤查與思考自身及投融資客戶的碳排放量,乍聽之下令人不解:碳排放量盤查不是應由其他單位如環保署或各事業主管機關所發起?爲何由金管部門倡議?事實上,黃主委的呼籲極具意義,因爲在這場賽跑之中,經濟活動的盤查已經不僅是企業的環境表現而已,其代表的不僅是投融資評估時的高度重要資訊,企業的重要永續成分資訊,也是溫室氣體管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更是碳排放市場交易機制的基本功;沒有碳盤查,不會有企業的資訊揭露,也不會有碳交易,更不會有氣候金融等市場或重要的金融商品,這對於我國未來的新經濟發展有着決定性的關鍵影響。

碳中和沒有捷徑,唯有透過碳盤查和碳市場可帶來關鍵性的減量。金融力量是經濟型態轉型的驅動力所在,要建構有效的環境市場機制,達成永續目標,沒有人是局外人。臺灣可以藉由國內成熟的金管體系成爲環境市場的力量,特別是近年來加速推動永續金融法令業務也有目共賭,相信如果能由金管會建立金流的環境管理系統,與環保署的物質流減量系統發揮整合力量,碳中和的制度建置才得以完整。

今年因疫情延後一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 26)在11月中落幕了,雖然沒有就溫室氣體減量部分達成突破性協議,但針對未來的碳市場交易規則有着明確共識,特別是再度提出京都議定書的交易規則,如清潔發展機制等作法作爲減量義務的達成手段;並鼓勵各國淨零排放以國內爲優先,同時累積爲來年碳中和的需求作準備。同樣地,臺灣的企業在國際供應鏈的要求下,也無法逃脫淨零排放的需求,碳權交易將會是企業淨零排放的關鍵,政府應有效提供解決方案,而非只是鼓勵企業往外購買碳權,造成國家減量無法真正落實於臺灣境內。

總而言之,以金融工具與市場手段建構永續臺灣,整體推展工作需要一步一腳印,紮實的建立各種操作面所仰賴的基礎工作,如碳盤查,也因此期待我國永續發展的契機就從金管會與環保署的實質合作來展開,畢竟政治是一時,永續臺灣纔是所有國人期盼的境界。